亚洲小麦品种是抵抗毁灭性黄锈病的钥匙

编辑者: Katia Remezova Cath

科学家们已经鉴定了传统亚洲小麦品种中能够抵抗黄锈病的基因,这是一种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 这一发现为保护粮食安全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即增强商业小麦作物的抗病性。 黄锈病由小麦条锈病菌引起,影响着全球约88%的面包小麦产量。 它对小麦产量构成重大威胁。 苏黎世大学 (UZH) 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亚洲的传统小麦品种拥有对这种毁灭性疾病具有抵抗力的基因。 由清水健太郎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传统亚洲小麦品种中发现了两个赋予黄锈病抗性的基因组区域。 这些基因可以转移到商业小麦品种中以对抗这种疾病。 这项研究强调了传统小麦品种中遗传多样性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几十年来,小麦育种一直侧重于高产品种,这降低了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农民在不同地区种植的传统小麦品种保留了更广泛的遗传基础。 这些品种,尤其是来自亚洲的品种,为提高现代小麦的抗病性提供了尚未开发的潜力。 在攻读博士期间,Katharina Jung 研究了小麦的黄锈病抗性,并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 和日本的京都大学合作。 她筛选了来自日本、中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传统和现代小麦品种。 在瑞士和墨西哥进行了田间试验,以识别抗病植株。 Jung 鉴定了两个以前未被描述的基因组区域,称为数量性状位点 (QTL),它们有助于黄锈病抗性。 其中一个区域是在来自尼泊尔的传统品种中发现的,而另一个区域则更广泛地出现在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喜马拉雅山南部的传统品系中。 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区被认为是黄锈病病原体的起源地。 研究人员推测,来自该地区的传统品种可能拥有对黄锈病的独特而稳定的抗性。 这一发现强调了保护传统小麦品种作为对抗新出现的威胁的遗传性状来源的价值。 保护遗传多样性和传统小麦品种对于对抗疾病至关重要。 农民已经种植这些品种几代人了,这对未来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品种的使用和惠益分享应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认识到他们的知识和实践。 与京都大学的合作对该项目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强调了国际伙伴关系在科学进步中的价值。 UZH 全球资助计划支持了该项目。 UZH 和京都大学之间的联盟于 2020 年转化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来源

  • Seed World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