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天气模式的不可预测性加剧。近期数据显示,降雨量和高温的剧烈波动已导致大范围的农作物损害和产量下降。
世界各地的农民正艰难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这些事件扰乱了作物生长周期。例如,持续的潮湿可能导致作物根部腐烂,而突如其来的热浪则会使植物脱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24年5月,全球经历了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月,并且已连续12个月打破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记录,这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这些不利条件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供应,进而推高了市场价格。消费者正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例如,地中海地区橄榄价格已升至20年来的最高点,而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农民则因土壤过于潮湿而面临播种困难。据报道,气候变化已助长了食品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小麦价格上涨了17%,棕榈油上涨了23%。
这种局面给农业社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民们不仅要应对产量下降,还要承担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小麦产量可能下降6.0%,水稻下降3.2%,玉米下降7.4%,大豆下降3.1%。预计到2040年,全球粮食产量可能因高温而减少30%至40%。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2023年7月北京房山地区玉米因暴雨被淹导致绝收,以及甘肃省白银市因干旱和沙尘天气导致大量农作物受旱,都凸显了问题的严峻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正积极探索“稻渔共作”等生态农业模式,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抗旱品种选育,以增强农业系统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