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突破性研究已成功识别出导致海星枯萎病(Sea Star Wasting Disease, SSWD)的罪魁祸首,这种疾病在过去十年间对太平洋沿岸的海星种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研究人员确认,一种名为“嗜棘性弧菌”(Vibrio pectenicida)的细菌是引发这场海洋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这项关键发现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哈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共同完成,并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为理解和应对这一影响深远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
曾经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的向日葵海星(Sunflower Sea Star),其数量因海星枯萎病而锐减了超过90%。这种大规模的种群崩溃导致了海胆数量的失控增长,进而对海带森林造成了严重破坏,扰乱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据估计,自2013年疫情爆发以来,已有高达57.5亿只海星因此丧生,其中向日葵海星的损失尤为惨重,其在南部分布区域的数量减少了99%,这被认为是海洋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流行病。
科学家们通过长达四年的基因测序和实验室实验,成功分离并培养了“嗜棘性弧菌”的特定菌株(FHCF-3),并将其注入健康的实验室海星体内。实验结果证实,这种细菌能够引发与野外观察到的枯萎病症状完全一致的疾病,包括身体组织融化、腕足扭曲脱落,最终导致海星死亡。此前,研究人员曾一度怀疑病毒是病因,但实验排除了这一可能性,明确指向了细菌的致病作用。
此次研究的成果不仅揭示了海星枯萎病的具体病原体,也为未来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希望。目前,多方机构正积极开展保护措施,包括圈养繁殖计划,例如“拯救向日葵海星”(SAFE Sunflower Sea Star)倡议。近期,在伯奇水族馆成功繁殖出三只向日葵海星幼体(被称为“丘比特队列”,因其在2024年2月14日产卵),这为该物种的恢复和重塑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带来了曙光。这些努力得到了广泛的社区支持,包括渔民群体,他们认识到健康的 kelp 森林对他们生计的重要性。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进一步研究“嗜棘性弧菌”的传播机制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海星的抵抗力。这项发现为开发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奠定了基础,有望帮助恢复海星种群,进而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对维持海带森林健康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的成功标志着在应对这一严峻的海洋健康危机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