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墨西哥州发现巨型鸭嘴恐龙新种:阿希斯龙·威曼尼重塑北美白垩纪晚期古生物图景

编辑者: Tasha S Samsonova

北美洲西部地区公布了一项重大的古生物学发现,它正在为我们理解白垩纪晚期的生命演化提供新的参照点。一支由美国和欧洲五家机构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古生物学家塞巴斯蒂安·达尔曼的带领下,正式确认了一种全新的大型植食性恐龙——阿希斯龙·威曼尼(Ahshislesaurus wimani)。这项里程碑式的成果已于2025年10月发表在新墨西哥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公报中,它促使科学界对鸭嘴龙类(俗称“鸭嘴恐龙”)在北美洲该地质时期的演化脉络进行深刻的审视和校准。

阿希斯龙·威曼尼的化石证据最早可追溯至1916年,由化石收藏家约翰·B·里斯德二世(John B. Reeside Jr.)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希-斯莱-帕荒野(Ah-Shi-Sle-Pah Wilderness)地区首次采集。尽管这些遗骸最初被归入赖氏龙属(Kritosaurus navajovius)之下,但近期的严谨分析最终证实了它们代表了一个此前未被识别的独立物种。阿希斯龙(Ahshislesaurus)的属名巧妙地融合了纳瓦霍语中意为“盐,它是灰色的”的“Ah-Shi-Sle-Pah”与希腊语中“蜥蜴”的“sauros”一词,而种加词“wimani”则是为了纪念瑞典古生物学家卡尔·威曼(Carl Wiman)。

根据发现的不完整头骨、颈椎和颌骨碎片推测,阿希斯龙·威曼尼的体型非同一般,其体长可能超过10米,体重接近9吨。这种巨型生物曾成群结队地在拉拉米迪亚大陆南部的沼泽平原上漫步,这片大陆构成了今日北美西部的大部分区域。与那些拥有骨质冠饰或管状头部装饰的著名鸭嘴龙不同,阿希斯龙·威曼尼的头骨特征是扁平而坚固的,其颌部末端形成了一个宽阔的“鸭嘴”,这种结构极其适合撕扯柔软的植被和草类,将其归入了鸭嘴龙科中的赖氏龙亚科(Saurolophinae)。

此次发现的意义远不止于增加一个物种的记录。它要求我们对白垩纪晚期这些恐龙的扩散模式、演化路径和多样性进行更细致的考量。大约七千五百万年前,阿希-斯莱-帕沙漠地区是阿希斯龙、角龙类的纳瓦霍龙(Navajoceratops)、装甲的甲龙以及当地的捕食者“比斯蒂野兽”(Bisti Beast)共同生活的家园,揭示了当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可能性:在同一区域发现的其他未分类骨骼,包括不同尺寸的股骨和肱骨,很可能属于阿希斯龙的幼年和成年个体,这预示着对该地区古生物群落的整体认知将迎来一次结构性的优化。

来源

  • Muy Interesante

  • HU Professor Part of Research Team Naming New Species of Duck-Billed Dinosaur

  • Duck-billed dinosaur identified in BLM badlands of San Juan County

  • Species New to Science: [Paleontology • 2025] Ahshislesaurus wimani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