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考察队在南极海底发现了大规模且出乎意料的甲烷气体释放,这些气体正从裂缝中涌出。这一现象与周边海域观测到的变暖趋势同步发生。甲烷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尽管其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较短,但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尺度内,其全球变暖潜能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8倍。如此高的排放速率要求科学界立即进行深入审查,因为它暗示当前的全球气候预测可能低估了这种动态大气变暖剂来源的影响。
该研究团队对罗斯海——南大洋的一个主要海湾——中这些此前未被绘制的甲烷源进行了密集调查。他们的综合方法包括船载声学测绘、部署遥控潜水器,以及潜水员在5米至240米深度范围内的直接采样。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记录了在罗斯海相对较浅区域内超过40个不同的甲烷排放点。研究人员指出,许多新发现的热点位于先前已进行过勘测的区域,这促使团队得出结论:南极极地环境中甲烷的扩散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新西兰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s New Zealand)的海洋科学家莎拉·西布鲁克(Sarah Seabrook)是这项研究的贡献者之一,她描述了这一转变,指出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现象,现在似乎已变得普遍。西布鲁克坦言,她最初的直观反应是“情绪的涌动”,紧接着是对这些羽流可能将强效变暖剂迅速转移到大气中而产生的深刻“焦虑和担忧”。这无疑为未来的气候模型引入了一个尚未量化的变量。除了对大气的影响外,科学家们正密切关注这些甲烷释放可能对敏感的海洋生态系统引发连锁反应的潜在风险。
尽管驱动南极渗漏的确切机制仍在调查之中,但研究人员正将其与北极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在北极,温度升高和冰河时代后海底缓慢的反弹已被证实与地下甲烷的释放有关。这种相似性引发了对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的担忧:变暖加速了甲烷释放,反过来又加剧了全球变暖。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海洋生物学教授、论文合著者安德鲁·瑟伯(Andrew Thurber)将逃逸的甲烷描述为“真正的未知数”,其上升的原因尚未完全确定。
瑟伯警告说,蕴藏在南极冰盖下巨大的甲烷储备构成了一个潜在的巨大能量源。如果地球持续变暖,该地区可能会从一个纯粹的科学探究场所转变为环境风险的主要焦点。他强调,虽然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但对这种潜在力量的深刻敬畏必须指导所有的评估工作。来自相关研究的额外信息表明,这些海底甲烷水合物的稳定性与周围的海洋温度直接相关。即使是微小的持续升温,也可能破坏这些冷冻气体结构。关于水合物分解率的研究表明,特定区域底部水域持续升温仅1至2摄氏度,就可能引发重大的、长期的释放事件。这一情景与罗斯海观察到的“惊人速度”相一致。因此,必须对这些新活跃的来源进行彻底的全球核算,确保我们前进的集体道路建立在最完整的观测数据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