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记录为最大冰山之一的A23a,在近四十年的漫长旅程后已基本解体。这块冰山于1986年从南极洲的菲尔希纳-龙尼冰架断裂,并在威德尔海搁浅了三十余年。截至2025年5月,根据欧洲空间局“哥白尼哨兵-3”任务的卫星数据显示,该冰山已损失了约520平方公里的质量,这是一种被称为“边缘消融”的解体过程。目前,A23a的剩余部分可能已于2025年9月2日完全融化,标志着它从南极大陆到南大西洋的史诗般旅程的终结。
科学家们密切监测了A23a冰山的融化过程,以评估其因释放营养物质而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尽管最初有担忧其会干扰企鹅和海豹等当地野生动物的觅食区域,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忧并未完全实现。有研究指出,大型冰山的融化会释放矿物粉尘和营养物质,可能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为海洋食物链奠定基础,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区域生态系统。例如,在2024年12月,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科学家们在A23a的航线上采集了水样,以研究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的影响。
A23a的旅程也揭示了冰山形成和演变的复杂性。它于1986年从南极洲的菲尔希纳冰架断裂,但由于其底部卡在海底,在威德尔海搁浅了三十多年。这种现象被称为“泰勒柱”,即海山上的旋转水流将冰山困住。直到2020年,A23a才开始缓慢北移,并于2024年底进入南极绕极流,预计将其带往南乔治亚岛。在此期间,它经历了多次搁浅和解体,包括2025年3月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再次搁浅。其解体过程也引发了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因为全球变暖正在加速南极冰架的融化和不稳定。
A23a的消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它留下的科学数据和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观察,将为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和南极冰盖的未来提供宝贵的见解。它提醒我们,即使是看似坚不可摧的自然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之中,并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