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北部亚马逊地区巴瓜格兰德市近日出土了一颗距今约6600万年的棘龙(Spinosaur)化石牙齿。这一重大发现为棘龙在秘鲁的存在提供了首个实物证据,也为理解这一史前巨兽的地理分布和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牙齿目前正在圣马科斯国立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
这颗保存近乎完整的棘龙牙齿,其特征与棘龙科(Spinosauridae)的典型代表高度一致,包括细长的牙冠、双龙骨线、圆形截面、粗糙的釉质以及纵向条纹。这些特征与非洲的埃及棘龙(Spinosaurus aegyptiacus)等棘龙科恐龙的牙齿特征相符。秘鲁自然历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系主任Rodolfo Salas-Gismondi博士确认了该牙齿的棘龙身份,并指出其形态学分析结果支持这一判断。与密歇根大学古生物学家Jeff Wilson博士的合作研究进一步证实,棘龙不仅活跃于非洲和巴西,还可能通过古代的海上通道抵达了南美洲西部。
棘龙科恐龙以其半水生生活方式而闻名,它们通常栖息在潮汐平原和红树林等湿润环境中,以鱼类为主食,但也可能捕食小型陆地猎物。此次在秘鲁巴瓜格兰德发现的牙齿属于晚白垩世晚期(约8000万至6600万年前)。全球大部分棘龙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或晚白垩世早期地层,此次发现的牙齿年代更晚,为研究棘龙在白垩纪末期的生存状况提供了宝贵信息。巴瓜格兰德地区因其地质条件,被认为是研究该时期恐龙动物群的潜在宝库,为探索南美洲物种分布开启了新的研究途径。
秘鲁大部分地区在白垩纪时期曾被海洋淹没,导致陆地恐龙骨骼化石的保存极为稀少。仅有的陆地区域为恐龙提供了生存空间,而化石的保存则更倾向于高能环境,这与在沿海地区发现的、保存于低能环境的足迹化石形成对比。化石足迹的普遍性与骨骼化石的稀缺性,恰恰反映了当地地质历史的复杂性。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南美洲史前动物群的认知,并凸显了亚马逊地区在未来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潜力,展现了生命在不同大陆和地质时期跨越时空的顽强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