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狮的命运分野:生态变迁与神经毒素的威胁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太平洋沿岸的加州海狮种群,其数量动态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巨大差异,清晰地揭示了环境的细微变化对海洋哺乳动物产生的深远影响。栖息在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区域的海狮群体正经历着数量的飙升,甚至达到了历史新高;然而,它们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同类却持续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命运对比,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笼统的种群指标上。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这两个种群的生存状况截然不同,但它们的食物能量价值几乎相同。海峡群岛海狮所摄取的食物,其能量密度与另一群体相当,约为每克 5.4 千焦(5.4 kJ/g)。这一发现颠覆了仅将差异归咎于食物质量的简单解释,转而强调了环境非同质性在塑造这种分化趋势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指出,每一个海狮群都存在于其独特的生态位中,当地的海洋条件才是决定其种群兴衰成败的核心因素。

气候变化加剧的一个严重威胁是“有害藻华”(HABs)现象的日益频繁。藻华会产生神经毒素,例如软骨藻酸(domoic acid)。这种毒素会积聚在沙丁鱼和凤尾鱼等小型鱼类体内,当海狮捕食这些鱼类后,毒素会攻击它们的大脑,引发癫痫发作、记忆力丧失,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过去并非每年都会发生的软骨藻酸爆发,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常见,构成了持续的威胁。例如,海洋哺乳动物中心在 2023 年救助了 651 只出现软骨藻酸中毒症状的海狮,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往年。这种神经毒素不仅能引起急性病症,还会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慢性神经系统损伤。

在加利福尼亚湾,始于 1980 年代末的长期海洋变暖趋势,可以解释 1991 年至 2019 年间种群趋势变异的 92%,并导致该地区海狮数量减少了 65%。与此同时,海峡群岛地区的海狮种群自 1980 年代以来每年持续增长数个百分点,并于 2008 年达到了其环境承载力。然而,墨西哥的大多数海狮栖息地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衰退景象。这清楚地表明,为了维持种群的整体韧性,保护策略必须根据特定的局部海洋学条件进行定制和调整。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区域性特征,才能有效增强所有加州海狮群体的整体生存能力。

来源

  • Scienmag: Latest Science and Health News

  • NOAA Fisheries

  •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Mongabay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