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里程碑:绿海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降级至“最不关注”级别

绿海龟(Chelonia mydas)的保护状况取得了显著的飞跃,这有力地证明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是卓有成效的。该物种曾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级别,但现在已被重新归类为“最不关注”物种。这一重大的调整反映了全球种群数量的惊人回升,据估计,自1970年代以来,其种群规模增长了大约28%。

这一成就直接归功于全球范围内系统性的保护工作。关键的干预措施包括确保关键筑巢海滩的安全,以及实施旨在最大限度减少意外捕获(即兼捕)的渔业规范,从而有效降低了因渔网造成的死亡率。值得一提的是,绿海龟是唯一一种主要以海草为食的海洋龟类,这种食草习性有助于维护海底草地的健康,间接为多种鱼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从历史上看,绿海龟曾因其肉和蛋遭到过度捕捞和密集利用,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大多数国家实施严格的狩猎禁令是扭转局面的关键转折点。以塞舌尔群岛为例,由于保护措施的到位,筑巢雌性海龟的数量从1960年代的500至600只,激增至2011年的5000只。这清晰地表明,负责任的人类行动所带来的外部条件改善,能够迅速得到自然界的积极响应。

尽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专家们呼吁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沿海开发导致的栖息地破坏、非法贸易等威胁仍然是现实存在的挑战,需要持续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也对海龟的筑巢地点造成影响。因此,当前的成功并非终点,而是证实了集中且集体的努力,能够改变即使是最脆弱生命形式的命运轨迹。

绿海龟的科学分类包括了数个亚种,例如*Chelonia mydas mydas*和*Chelonia mydas agassizii*。它们是体型巨大的生物,成年个体体重可以达到70至200公斤。它们的体色从橄榄绿到深棕色不等,但其名称“绿海龟”实际上来源于它们体内脂肪的颜色,而非龟壳的颜色。绿海龟的复苏故事,有力地提醒我们,只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造成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上,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来源

  • semafor.com

  • WWF News

  • NOAA Fisheries

  • Fauna & Flora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