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馆藏中复活的谜团:津巴布韦发现新型喷毒眼镜蛇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经过科学界确认,一种全新的喷毒眼镜蛇物种被正式命名为 Hemachatus nyangensis。这一重大身份识别,得益于研究人员对一份自1982年起便静置于津巴布韦博物馆馆藏中的孤立标本,运用了尖端的遗传分析技术。这项利用“博物馆基因组学”方法取得的突破,有力地证明了非洲大陆丰富的生命形式中,仍有大量物种尚未被人类发现和记录。

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团队,其中包括英国班戈大学的汤姆·梅杰(Tom Major),指出这种新发现的环颈喷毒眼镜蛇(rinkhals)代表了一条“古老而高度分化的进化支系”。遗传学证据揭示,H. nyangensis 早在约700万至1400万年前,就已从其南部的姊妹物种 H. haemachatus 中分化出来。尽管该标本在博物馆中长期以酒精保存,导致其遗传物质严重降解,但研究人员巧妙地采用了处理古代DNA(aDNA)的先进技术,最终成功提取并测序了所需的基因序列。

令人忧心的是,H. nyangensis 目前仅凭这枚在津巴布韦东部高地地区采集到的唯一标本而为人所知。东部高地本身就是一个生物特有性高度集中的区域。自1980年代以来,这种眼镜蛇的活体个体就再未在野外被目击。鉴于该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剧烈转变,研究人员对该物种可能已经完全消失表达了深切的忧虑。这一发现无疑敲响了警钟,再次强调了维护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刻不容缓性。

值得注意的是,眼镜蛇的喷射毒液能力被认为是在三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中各自演化出来的。有学者推测,这种独特的防御手段可能是为了应对早期人族(hominids)的出现而形成的。由于直立行走,人族的眼睛成为了更容易被瞄准的目标。喷毒眼镜蛇的毒液成分与一般咬伤型毒蛇有所区别,它含有更高浓度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PLA2)。这种毒液能够迅速引发剧痛,甚至导致失明,其核心功能在于即时威慑和驱赶威胁,而非单纯地致猎物或敌人于死地。

迄今为止,H. nyangensis 的生存状况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科学家们敦促相关机构立即采取行动,进行全面的野外调查,以确定是否仍有任何种群存活。同时,必须加强对津巴布韦境内那些独特且尚未被破坏的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因为这些地区很可能是该物种最后的栖息地。这项发现不仅是一项生物学成就,更引发了我们对每一种生命形式内在价值的深刻反思,以及我们作为地球公民,在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来源

  • Correio

  • Phys.org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