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避现象创纪录:公众为何选择“视而不见”

编辑者: Liliya Shabalina

全球范围内,人们主动回避新闻的现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路透社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的年度调查,目前有40%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回避新闻,远高于2017年的29%。这一趋势的加剧,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洪流下,公众在心理和认知层面所面临的深刻挑战。

公众选择回避新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达39%的受访者认为新闻会负面影响他们的心情,31%的人感到被海量信息淹没,而30%的人则因持续的冲突和高度的社会两极分化而望而却步。此外,20%的人感到对所接收的信息无能为力。年轻群体,特别是18至24岁的年轻人,更容易因为觉得新闻难以理解或与自身生活缺乏关联而选择回避。他们更倾向于从TikTok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偏爱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内容。然而,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用户生成内容意味着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参差不齐,且算法推荐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专家分析指出,新闻回避现象并非仅仅是公众对信息“不感兴趣”,而是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求心理平衡和掌控感的体现。当新闻内容充斥着负面情绪、冲突和复杂议题时,个体为了保护自身的情绪健康和认知资源,会不自觉地进行信息筛选甚至回避。这种行为模式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长期来看,可能削弱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参与度,并加剧社会信息的鸿沟。

面对这一趋势,新闻机构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一些媒体开始转向提供更具分析性的深度内容,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推荐,并更加关注公众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以期重新吸引那些选择“视而不见”的受众。例如,一些新闻机构推出了每日新闻播客或精选新闻摘要,旨在提供更具背景信息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以应对信息过载和新闻疲劳。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新闻回避现象也促使我们反思信息传播的本质以及公众与信息的关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平衡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在提供事实信息的同时,关注公众的情绪健康和认知负荷,是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探索的课题。这不仅关乎新闻业的未来,更关乎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和公民的有效参与。

来源

  • LiFO

  •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 News avoiders relinquish their democratic privilege

  • Chart: Too Much Bad News? News Avoidance on the Rise

  • This is how people in 2025 are getting their news

  • Reuters Digital Report 2025: Falling trust and the rise of alternative media ecosystems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