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哈士奇的“歌唱”:理解它们独特的声音语言

编辑者: Екатерина С.

西伯利亚哈士奇以其独特的“歌唱”式发声而闻名,这种经过调节的嚎叫是它们沟通的重要方式。近期研究揭示,这些音调丰富、富有节奏的声音能够反映它们的情感状态和社会联系,甚至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模式。

哈士奇的“歌唱”实际上是一种长而多变的嚎叫。它们发达的社交大脑利用这种方式在远距离保持联系。这种犬种的发声方式具有丰富的音高和音色变化,对人类听来,这可能像是旋律,甚至是模仿人类的声音。虽然犬类无法像人类那样形成词语,但它们可以通过调整舌头、嘴唇和喉部的位置,以及改变基频,来塑造声带,产生共鸣,从而在听者耳中形成类似音节的听感。哈士奇及其他北欧犬种倾向于延长音符并滑移音高,这便营造出一种歌唱的错觉。

研究表明,犬类能够辨别人类语音的韵律,并对语调和情感模式做出反应。这种敏感性解释了为何许多哈士奇在听到拉长音调的声音、笑声、婴儿哭声或带有长音的歌曲时会“加入”进来。它们并非在理解歌词,而是在对触发它们自身发声的旋律曲线和节奏做出反应。有证据表明,犬类具有有限的声乐学习能力,能够调整音高和音色以“伴随”声音,而非精确模仿。当接触到警报器、乐器或人类歌唱时,它们会表现出音高匹配和声音传染等现象,这在狼身上也可见到,而哈士奇则更快速、更明显地展现出这种联动性。

从历史角度看,西伯利亚哈士奇的祖先在长距离协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使得那些发声能力更强的个体更具优势。这种选择倾向于清晰、持久且响亮的嚎叫,而非刻意追求“歌唱”。在现代家庭环境中,这种沟通方式便表现为我们所感知的“歌唱”。

引发哈士奇“歌唱”行为的常见触发因素包括带有长音的警报器、汽笛和铃声,以及具有延绵乐句、合唱或颤音的音乐。此外,高亢且持久的人声(如儿童的声音或歌唱时)以及其他犬只的嚎叫(无论是现场还是录音)也会引起它们的反应。高涨的兴奋情绪,如重逢或玩耍时,也可能导致它们发出这种声音。

这种发声并不总是表示痛苦,它也可能代表积极的唤醒,例如渴望社交玩耍或互动,或者是一种对强烈刺激(如警报器)的模糊唤醒反应。如果这种行为频繁出现,并伴有踱步或破坏行为,则可能表明存在分离焦虑或需要关注,此时应寻求专业评估。如果您的哈士奇在您鼓励时“歌唱”,它很可能是对您的语调和由此获得的社交奖励做出回应。通过适当的管理,这种特质可以被引导为偶尔的玩耍,而非持续的噪音干扰。

来源

  • ABC Digital

  • ABC Color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