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俚语:马来西亚青年如何通过病毒式趋势重塑语言

编辑者: Vera Mo

在当今马来西亚,与年轻一代的交流常常让人感觉置身于一个实时更新的TikTok信息流中,充斥着许多新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一个病毒式传播的TikTok视频就能催生出迅速渗透到日常对话中的新俚语,这不禁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也需要字幕。

马来西亚语言协会前会长、名誉教授拿督Nik Safiah Karim认为,这种现象是语言演变的自然组成部分。她强调,每一代人都会创造自己的词汇来区分彼此,而借助TikTok这样的平台,俚语的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她指出,语言是鲜活的,因为人们在使用它,语言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人的创造力是语言活力的体现,只要他们在正式场合能够切换回标准用语,就无需过度担忧。

马来亚大学语言学系高级讲师Dr Nik Nur Ainin Soffiya Nik Mat观察到,当今的年轻人将社交媒体视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访问的场所。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促成了一种混合的沟通风格,融合了全球化和本地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马来西亚特色的俚语。她还提到,如果俚语获得广泛且持续的使用,便有可能被收入词典。她以“rizz”为例,这个词在2023年被《牛津英语词典》评为年度词汇,证明了TikTok俚语可以成为官方词条。

马来亚大学的教育研究员Lim Jia Wei指出,俚语是年轻人用来表达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工具。特定话语的使用能够使用户产生一种共享身份的认同感。 TikTok俚语在马来西亚青年中的兴起,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本质及其适应新文化和技术格局的能力。虽然它为日常对话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但也凸显了在沟通中理解语境和受众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的俚语使用,如TikTok上的俚语,能够帮助马来西亚青年快速表达观点并与特定社群进行秘密交流。此外,俚语的使用也可能从社交媒体传播到学校和工作场所的面对面交流中。

俚语的形成过程充满创造性:它包括缩短表达性短语、简化词语、扩展现有词语的含义、借用和创造全新的词汇。这既展示了数字交流中的创造力,也体现了对语言经济性的追求。在马来西亚年轻人积极使用的现代俚语中,可以列举出以下例子:“ytjt”(yang tahu je tahu – “只有懂的人才懂”)、“delulu”(源自“delusional”——“脱离现实的”)、“NPC”(Non-Playable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用于形容可预测或缺乏原创性的人)、“ate”(源自“ate that”——“做得非常出色”)、“no cap”(“不骗人”、“说真的”)、“slaps”(“太棒了”、“令人印象深刻”)、“ngam soi”(“完美”)、“mantul”(“mantap”和“betul”的组合——“太棒了”)、“pishang”(源自“pisang”——“香蕉”,表示极度无聊或无所事事)、“terpaling”(“最好的”,常带讽刺意味)以及“kacip”,其含义已从劈开坚果的工具演变为形容吸毒后的状态,而在现代TikTok俚语中则表示“胡说八道”。印度尼西亚语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bocil”和“botol”,这些词也被马来西亚年轻人使用,这表明数字内容具有强大的跨文化影响力。

“rizz”一词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2023年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为年度词汇,其定义是“风格、魅力或吸引力;通过风格、魅力或吸引力吸引浪漫或性伴侣的能力”。这个词被认为源自“charisma”(魅力)一词的中间部分,这种构词方式较为少见。“rizz”的广泛使用表明,源于特定社交圈的语言能够融入主流,并反映出年轻一代在语言使用上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这与马来西亚青年在社交媒体上融合马来语和英语,形成“Manglish”的现象相呼应,他们将国际趋势与本地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语言风格。

研究表明,马来西亚有52%的学生在交流中经常使用TikTok俚语,其中朋友在俚语传播中的作用比家人更重要。使用俚语的主要动机是娱乐(73.5%),但也包括创造力、展示群体团结和提高沟通效率。这种语言现象并非衰退的迹象,而是人类交流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本质的证明。作为数字文化先锋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找到了新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的棱镜塑造自己的身份并反映不断变化的世界。这是一个适应和创造的过程,它丰富了语言多样性,并展示了人类意识在掌握新沟通形式方面的灵活性。

来源

  • Malay Mail

  • Malay Mail

  • Malay Mail

  • Malay Mail

  • Malay Mail

  • Malay Mail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