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與柬埔寨於2025年8月7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簽署了一項停火協議,旨在平息近期發生的邊境衝突。此協議是在一次特別邊境委員會會議上達成的,標誌著兩國關係邁向緩和的重要一步。協議包含了一個區域監測機制,以確保雙方遵守內容,並促進兩國之間的信任。雙方承諾將根據國際人道法對待被俘士兵,並致力於保持開放的溝通管道以雙邊方式解決爭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將獲准參與監測停火情況。此協議的達成,離不開馬來西亞總理安華·易卜拉欣的調解,以及美國和中國的支持。目前,停火協議已得到初步遵守,但雙方仍偶有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協議的言論。
此次邊境衝突的根源可追溯至一個世紀前的殖民時期邊界劃定爭議,特別是1904年和1907年暹羅與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條約。儘管國際法院在1962年裁定濕婆廟(Preah Vihear)歸屬柬埔寨,但周邊地區的主權歸屬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導致兩國間的緊張關係時有發生。自2008年至2011年間,兩國就曾發生過數次邊境衝突,造成人員傷亡,並受到兩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此次衝突對區域經濟造成了顯著影響,據估計,泰柬間每年39億美元的貿易額因此停滯,五個主要邊境口岸關閉,物流成本增加了高達30%。柬埔寨的旅遊業,特別是依賴泰國遊客的景點,遊客量下降了70%。泰國的旅遊業也間接受到影響,區域不穩定性降低了國際遊客的意願。衝突還導致了區域軍備競賽的加劇,泰國的國防開支在2025年增加了60%。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國家都積極參與了調解過程,這表明在關鍵的雙邊和多邊事務上,大國能夠擱置分歧,共同努力以達成互利共贏的目標。儘管雙方仍偶有摩擦,但通過持續的對話和區域機制的監測,有望逐步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實現長期的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