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日內瓦談判會議於2025年8月6日舉行,美國代表團在此次會議上明確表達反對將限制塑膠生產和化學添加劑納入全球公約的立場。此舉與超過百個主張採取此類措施的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美國政府認為,應優先關注回收和產品設計等下游解決方案,而非限制產量等上游措施。此立場與主要石化生產商的利益一致,他們同樣反對對塑膠生產設限。然而,包括歐盟和島嶼國家在內的超過百個國家,正積極倡導採取更全面的行動,例如設定生產上限,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塑膠污染危機。環保倡導者對美國的立場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削弱該公約在解決塑膠污染源頭問題上的有效性。
旨在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污染條約的談判始於2022年3月,原定於2024年底完成。然而,談判進程因核心議題——是否納入生產限制——而面臨重大阻礙。石油生產國,其經濟嚴重依賴作為塑膠原料的化石燃料,普遍反對設定生產上限,他們更傾向於專注於廢棄物管理、回收和產品再設計。包括國際化學協會理事會(ICCA)在內的石化產業代表,積極遊說反對生產上限。據報導,產業說客的數量在談判會議中顯著增加,甚至有團體指出,這些說客的數量超過了國家代表團,並致力於淡化條約目標。陶氏化學(Dow)、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巴斯夫(BASF)、殼牌(Shell)和英力士(INEOS)等公司被點名為主要的塑膠生產商,自條約談判開始以來已增加了其產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強調,若無干預,全球塑膠產量預計到2060年將增加兩倍,這將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專家指出,儘管回收至關重要,但僅靠回收無法解決問題的規模。此次在日內瓦舉行的談判是關鍵時刻,其結果可能影響全球塑膠生產和污染控制的未來。主張嚴格生產管制的國家與傾向下游解決方案的國家之間的差異,凸顯了在應對這一普遍存在的環境挑戰時,達成全球共識的複雜性。任何未來條約的有效性,將取決於其在平衡經濟考量與保護環境的迫切需求之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