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考慮恢復徵兵制以應對聯邦國防軍招募挑戰

编辑者: Татьяна Гуринович

面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與北約(NATO)對成員國防禦能力的更高要求,德國政府正積極推動一項重大的國防改革計畫,旨在強化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的人力資源。這項改革的核心內容包括引入更具吸引力的志願兵役制度,並為未來在必要時恢復義務兵役制預留彈性空間。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強調,德國應承擔更多責任,致力於將聯邦國防軍打造成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並提升歐洲整體的戰略自主性。

根據規劃,自2026年1月1日起,德國將實施新的兵役模式。屆時,所有年滿18歲的年輕人將會收到聯邦國防軍寄發的問卷,以評估其服役意願與適性。這項問卷對男性公民具有強制性,而女性則可選擇性參與。預計每年約有40萬名男性將收到此問卷,其中約4萬人可能被邀請參加進一步的選拔程序。德國政府的目標是透過此機制,每年招募約5,000名志願役士兵,服役期至少為六個月,以期提升聯邦國防軍的整體人力素質與數量。此項改革的深層動機,源於歐洲安全局勢的顯著變化,特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所帶來的持續緊張。為履行對北約的承諾,德國需要大幅增加兵力,預計目標是額外招募約6萬名士兵。目前聯邦國防軍約有18.3萬名現役軍人,長遠目標是到2035年將專業士兵數量增至26萬,並將預備役人員擴充至20萬。

然而,此項改革也面臨諸多挑戰與質疑。部分政黨,例如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對僅依賴志願役的招募成效表示擔憂,認為其可能不足以滿足國家安全需求。他們同時批評現行法案缺乏明確的招募目標與實施時間表,影響了進度追蹤。此外,嚴格的數據保護法規對聯邦國防軍動員預備役人員構成了重大障礙,使得聯繫和招募近百萬名潛在的預備役軍人變得異常困難。這凸顯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在保障個人隱私與滿足國家安全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的複雜性。德國於2011年暫停了義務兵役制,轉向全志願役部隊,此次政策的調整標誌著其國防戰略的一次重要轉變。這不僅是對全球安全格局變化的深刻回應,也體現了德國在歐洲安全架構中日益增長的角色與責任感。透過這些前瞻性的調整,德國正積極應對人力挑戰,尋求建立一個更具韌性與反應能力的國防體系,以期在變動的國際局勢中,為區域穩定與和平貢獻力量。

來源

  • Deutsche Welle

  • Financial Times

  • Associated Press

  • Deutsche Welle

  • Deutsche Welle

  • Deutsche Well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