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近期成功研發出一項革命性的技術,能夠利用月球土壤直接製造建築磚塊,此舉為未來在月球建立可持續的居住設施開啟了新的篇章。這項由合肥深空探測實驗室主導的創新,透過高度集中的太陽能,將月球表面的風化層熔化並塑造成堅固的磚塊,預計將大幅簡化月球基地的建造流程並降低成本,減少對地球運輸的依賴。
此先進的製磚系統核心在於其精密的太陽能聚焦技術,利用拋物面反射鏡與光纖束的結合,將太陽輻射高度集中,產生超過攝氏1300度的高溫,足以熔化月壤。經過兩年的密集研發與測試,該團隊克服了能源傳輸效率及月壤成分多樣性等關鍵技術挑戰,並透過模擬不同區域的月壤成分進行了廣泛的實驗,以確保其廣泛的適用性。最終產生的磚塊不僅密度高、強度大,且在製造過程中無需任何額外的添加劑,完全依賴月球本地資源,體現了就地資源利用(ISRU)的關鍵價值。
在月球極端環境下,運輸建材的成本與複雜性是建立長期設施的主要障礙。此項製磚技術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一根本性問題。這些由月壤製成的磚塊,不僅能作為結構的基礎材料,更能提供重要的輻射和微隕石防護層,為月球棲息艙提供必要的安全屏障。這項技術的發展,與中國推動的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劃緊密相連,為實現建立可擴展、可維護的月球科研基地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材料基礎。
專家指出,雖然月球磚塊是實現月球自主建造的重要一步,但要構成完整的月球棲息地,仍需與其他結構組件相結合。月壤本身的特性,如其細膩、磨蝕性強的顆粒,以及潛在的靜電效應,也為工程師們提供了進一步研究和優化的空間。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深空探索領域的工程實力,也為全球月球探索合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體現了人類運用智慧克服環境限制、拓展生存空間的潛力。
總體而言,中國太陽能月球製磚機的問世,標誌著人類邁向多行星物種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象徵著我們有能力在遙遠的宇宙環境中,運用當地資源創造生存條件,為未來更廣泛的太空探索和定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預示著一個更具韌性和自主性的太空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