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太空站(ISS)作為科學探索的關鍵樞紐,持續在太空健康與物理學研究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第73次遠征任務自2025年4月19日啟動以來,深入研究人類適應太空的機制及宇宙基本定律,為我們對太空的理解開闢了新視角。
太空人面臨微重力環境下的肌肉與骨骼流失挑戰,因此每日兩小時的運動至關重要,這不僅維持心血管與呼吸系統健康,也對抗肌肉骨骼的退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飛行工程師麥克·芬克(Mike Fincke)參與了「心肺呼吸研究」(Cardiobreath study),利用專業設備收集運動期間的生理反應數據,旨在為未來的長期太空任務制定更有效的健身計畫。芬克同時也投入藥物製造與太空3D列印的研究,透過「膠體固體研究硬體」(Colloidal Solids research hardware),期望能同時改善太空及地球上的人類健康。截至2025年9月4日,芬克持續進行這些研究。
國際太空站獨特的實驗環境,使其成為進行地球上難以實現的太空物理學實驗的理想場所。這些研究有望推動商業及工業創新,並將其應用於太空與地球環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飛行工程師油井龜輝(Kimiya Yui)則積極維護實驗硬體,包括更換生物研究設備的組件,並分析太空站的水與大氣樣本。他同時也在檢查專為未來深空任務設計的先進運動設備,以期開發更有效的太空人鍛鍊器材。截至2025年9月4日,油井龜輝持續進行這些維護與檢查工作。
部分太空人得以享受休假,而其他人則專注於關鍵的維護工作與科學設備的盤點。飛行工程師強尼·金(Jonny Kim)和潔娜·卡德曼(Zena Cardman)正在研究微重力如何影響骨骼幹細胞,這項研究的成果有望應用於治療地球上的骨骼疾病。截至2025年9月2日,他們持續進行這項研究。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的飛行工程師奧列格·普拉托諾夫(Oleg Platonov)參與一項實驗,測量微重力對其心率與血壓的影響,以深入了解日常活動及睡眠期間的生理變化。截至2025年9月4日,普拉托諾夫持續進行此項實驗。太空站指揮官謝爾蓋·里日科夫(Sergey Ryzhikov)與飛行工程師阿列克謝·祖布里茨基(Alexey Zubritsky)則負責盤點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實驗室的設備,包括重要的安全裝備、太空衣組件及內部照明系統,確保太空站的運作就緒。截至2025年9月4日,他們持續進行設備盤點工作。
第73次遠征任務在國際太空站進行的研究,持續為太空人健康與太空物理學領域帶來寶貴數據。這些探索不僅加深我們對太空旅行挑戰的理解,也為地球上的生活帶來了實質性的進步。例如,太空研究催生了遠距醫療、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以及用於監測傳染病的系統。此外,3D列印技術在太空中的應用,從製造零件到生物組織列印,都展現了其革新潛力,預示著未來太空探索與地球醫療的無限可能。研究顯示,微重力環境對骨骼幹細胞的影響,為開發治療骨質疏鬆症等疾病提供了新方向,而太空製造藥物的潛力,也為藥物研發與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這些來自太空的洞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豐富著我們對生命與宇宙的認知,並引導我們走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