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為光的雙重性質提供了證據。該研究已於2025年7月28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這項研究重新探討了由英國學者托馬斯·楊於1801年首次進行的雙縫實驗。該實驗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測試,傳統上是將光穿過兩個狹縫,在另一側產生干涉圖樣,表明光具有波動性。然而,當試圖測量光的路徑時,這種干涉圖樣就會消失,光表現出粒子性。
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利用超冷原子和單個光子進行了此實驗,能夠觀察到光的行為。透過精細控制原子的「模糊性」,研究人員可以操縱光子的散射方式,從而深入了解波和粒子特性之間的轉變. 該實驗證實了量子力學的觀點,即光可以表現為波或粒子,但測量行為會迫使系統選擇其中一種形式.
這項研究重新審視了愛因斯坦和尼爾斯·玻爾之間的爭論。1927年,愛因斯坦認為光子作為粒子,在通過狹縫時會對狹縫產生輕微的推動,如果可以檢測到這種推動,就能同時觀察到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玻爾則以不確定性原理反駁了這一觀點,即測量光子的路徑會破壞干涉圖樣,從而無法觀察到其波動性。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結果傾向於玻爾的觀點,證實了同時檢測光的雙重性質是不可能的.
量子糾纏是量子科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同源的粒子即使在時空中分離很遠,也始終保持連接的現象。如果其中一個粒子發生了什麼,會影響到所有與之糾纏的其他粒子。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是依賴量子糾纏的技術.
量子密碼學依賴量子密鑰分發(QKD),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來確保資訊的絕對安全,即使面對量子電腦的攻擊。量子安全密碼學是QKD的一種補充方法,它專注於開發基於數學問題的新型傳統密碼學方法,即使是量子電腦也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