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應在疼痛治療中的作用
Ulrike Bingel 教授闡述了期望如何影響疼痛感知和治療效果,重點在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即使治療本身沒有藥理作用,僅僅因為患者相信治療有效,症狀就能得到改善. 相反,反安慰劑效應則是指負面期望導致症狀惡化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的機制
積極的期望可以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這些物質有助於減輕疼痛和提升幸福感. 研究顯示,安慰劑效應有時可以與止痛藥的效果相媲美.
反安慰劑效應的影響
Bingel 教授指出,藥物說明書上列出的眾多副作用可能會加劇患者的焦慮,從而引發反安慰劑效應. 她提倡以積極和易於理解的方式溝通藥物資訊,以減少負面期望的影響.
研究發現
Bingel 及其團隊在2025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負面期望對疼痛感知的影響比正面期望更強烈、更持久. 該研究顯示,負面期望平均使疼痛增加了11分(在0到100的量表上),而正面期望僅使疼痛減少了約4分.
臨床意義
研究結果強調了在疼痛治療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 醫生應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患者負面期望的語言,並努力建立信任的醫患關係,以促進積極的康復過程.
對多巴胺的再思考
儘管先前的研究認為多巴胺在安慰劑效應中扮演重要角色,但 Bingel 及其同事於 2024 年發表在 PLOS Biology 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多巴胺並非安慰劑鎮痛的直接原因. 該研究通過改變受試者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發現多巴胺的調節並不影響安慰劑的鎮痛效果.
結論
期望在疼痛治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瞭解安慰劑和反安慰劑效應的機制,有助於醫療專業人員更有效地管理患者的疼痛,並優化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