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元79年維蘇威火山毀滅性的噴發後,龐貝古城並未完全被遺棄。最新的考古發現揭示了令人振奮的證據,表明倖存者們在災難後返回了這座被摧毀的城市,並在那裡建立了非正式的聚落,展現了人類在逆境中的堅韌生命力。龐貝考古公園主任加布里爾·祖赫特里格爾(Gabriel Zuchtriegel)表示,這些新出土的證據描繪了一個「非正式的聚落,人們在那裡生活在艱困的條件下」。這些倖存者,許多人因無力在其他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選擇回到熟悉的廢墟中尋求庇護,並試圖從瓦礫中尋找可用的物資。他們將昔日的房屋底層改造成帶有烤爐和磨坊的地下室,並在搖搖欲墜的牆垣間搭建臨時住所,過著缺乏羅馬城市應有基礎設施和服務的生活。這個臨時聚落一直持續到西元五世紀,才最終被完全廢棄。
這些發現為理解龐貝的歷史提供了更細膩的視角。過去,人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火山爆發的毀滅性時刻,而那些在災難後艱難求生、重建生活的倖存者的故事,卻常常被掩蓋。祖赫特里格爾指出,在過去的發掘過程中,由於急於接觸那些色彩鮮豔的壁畫和保存完好的房屋,這些關於城市重建的微弱痕跡「被字面意義上地移除,並且經常被掃走而沒有任何記錄」。如今,透過對龐貝南部區域(Insula Meridionalis)的持續發掘和修復工作,我們得以窺見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篇章。在火山爆發前,龐貝約有兩萬居民,估計有15%至20%的人在那場災難中喪生。然而,倖存者們的故事揭示了他們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意志,他們不僅在殘存的建築物上層生活,還挖掘地下尋找珍貴的物品和工具,即使冒著與屍體接觸的風險,也是為了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中,重新找回一絲熟悉的連結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