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的南極洲冰原上,一個在谷歌地圖上發現的神秘黑色結構,點燃了不明飛行物(UFO)愛好者的想像,引發了關於其真實性質的廣泛討論。然而,科學界已提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將此異常現象歸因於自然地質作用。
此結構位於南極洲的特定座標 66°16'24.5″S 100°59'03.5″E,距離米爾島約 90 英里,距離波蘭的A. B. Dobrowolski南極站約 6 英里(9.5 公里)。不明飛行物研究者史考特·C·華林(Scott C. Waring)首先注意到這個結構,並在網路上分享了一段影片。他認為這個結構的邊緣有著細長的線條,讓人聯想到流行文化中經典的不明飛行物形象,並質疑其是否「難以回收,或仍在使用中」。華林是著名的不明飛行物研究者,曾多次在谷歌地圖上聲稱發現不明飛行物或外星人遺跡,但其說法常被科學界和懷疑論者駁斥為「空想性錯覺」(pareidolia)。
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冰河學家貝絲安·戴維斯教授(Prof. Bethan Davies)為此結構提供了科學的解釋。她指出,這個看似神秘的結構實際上是一個位於岩石窪地中的小湖泊。戴維斯教授解釋說,湖泊中的水由於其較低的反照率,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進而融化了周圍的積雪,形成了半圓形的邊緣。這種現象是由於陽光照射下,水體與冰雪之間熱量吸收差異所導致的自然結果,而非人造或外星科技的證據。戴維斯教授是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冰河學家,專門研究南極冰川,她曾參與過南極半島的冰川研究項目,並撰寫了AntarcticGlaciers.org網站,致力於推廣南極冰川學的科學知識。她的解釋與其他科學家的觀點一致,他們認為這些在衛星圖像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往往是由於自然地質作用、光影效果或圖像處理的結果。
這類在衛星圖像中發現的異常現象並非首次引起公眾的關注。過去,在南極洲和其他地區的谷歌地圖上,也曾出現過類似的「門狀結構」或「三角形塔樓」等引發猜測的圖像。這些事件往往伴隨著對不明飛行物和外星文明的廣泛猜測,但最終都被科學研究證實為自然地質構造或圖像處理的結果。例如,在南喬治亞島發現的類似結構,也被科學家解釋為是山體滑坡或冰川移動的產物。
這些事件凸顯了公眾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在數位時代,衛星圖像如何成為激發想像力的媒介。儘管史考特·C·華林等研究者提出了不明飛行物的假說,但貝絲安·戴維斯教授等科學家的嚴謹分析,為這些「南極洲之謎」提供了更為務實的解答。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看似奇特的現象時,保持批判性思維,並尋求科學的驗證至關重要。南極洲的獨特環境和地質特徵,確實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但將這些現象歸因於自然過程,是理解地球科學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