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顯示,早在四千年前的青銅時代,東南亞地區的人們就已開始食用檳榔. 這項發現是透過分析在泰國 Nong Ratchawat 遺址出土的古代骨骼牙菌斑而得出的,挑戰了過去對於史前物質使用的認知.
由清邁大學 Piyawit Moonkham 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先進的生物分子技術,在這些牙菌斑中檢測到檳榔的生物鹼. 該研究發表在《環境考古學前沿》期刊上,科學家能夠藉此發現過去「考古學上隱形」的物質使用痕跡.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讓研究人員得以深入了解古代人類的飲食和物質使用習慣,即使這些行為沒有留下明顯的物理證據.
研究結果表明,當時咀嚼檳榔可能具有多重目的,包括藥用、娛樂或儀式用途. 檳榔含有可提高警覺性和產生輕微幻覺的成分,可能在社交或精神儀式中發揮作用.
儘管檳榔在亞洲有悠久的歷史,但食用檳榔也與健康風險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檳榔列為致癌物質,並發起了減少檳榔使用的行動計畫. 長期咀嚼檳榔與口腔癌、食道癌、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和蛀牙等疾病有關.
考古學家對生物分子工具的運用,有助於揭示更多關於古代人類生活習慣的資訊. 透過分析古代牙菌斑,科學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們祖先的飲食和物質使用習慣.
檳榔的健康風險
口腔癌和食道癌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牙齒變色和牙齦疾病
心率和血壓升高
公共衛生措施
由於檳榔對健康的危害,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來降低其使用. 這些措施包括公共衛生教育、戒檳榔運動以及相關醫療資源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