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主導馴化犬科動物:考古與基因證據挑戰舊說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近期考古發現與基因分析正挑戰「自我馴化」假說,顯示人類在犬科動物演化中扮演主導角色,其歷史可追溯至超過三萬六千年前,遠早於農業革命。古生物學挖掘出的三萬五千五百年前至一萬三千年前犬科動物化石,遍佈歐洲各地,這些古顎犬科動物,平均體重31.2公斤,口鼻部較短,顎骨較寬,犬齒較小,顯示出與狼的顯著體質差異,是馴化最早的跡象。古DNA分析亦支持此觀點,將馴化起源定於西南部和東亞,並暗示此過程可能在不同地點獨立發生。儘管有觀點認為獵人狩獵大型哺乳動物產生的殘骸吸引狼,但石器時代人們善於利用動物資源,且現代狩獵採集社會通常會將剩餘肉類高處存放以避開食腐動物,此說法受到質疑。

澳洲西部大學考古學家 Loukas Koungoulos 指出,狼的本能行為及傳統社會將犬科動物視為危險動物的態度,對自我馴化構成障礙。因此,許多研究者轉而支持人類主導假說,認為古石器時代人類收養狼幼崽並進行選擇性繁殖。堪薩斯大學演化生物學家 Raymond Pierotti 強調早期社會化的重要性,認為從小開始幾乎可將任何犬科動物培養成伴侶。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古動物學家 Mietje Germonpré 觀察到,古石器時代犬科動物常出現在人類聚落,且有證據顯示人犬間存在情感連結,如約旦 'Uyun al-Hammam 遺址中,一隻狐狸與兩人合葬的發現。Germonpré 認為收養野外幼崽是馴化的第一步,此做法在多個原住民文化中均有記載。狼在舊石器時代社會中也具有象徵和儀式價值,狼牙被用作飾品,穿孔頭骨暗示儀式,骨骼切割痕跡表明其作為食物和工具原料。在嚴酷氣候下,狼皮更是珍貴的生存資源。2021年一項研究透過分析古代犬科動物DNA,提出馴化可能僅發生於西伯利亞,約兩萬三千年前,隨後犬科動物隨人類遷徙擴散,這與11,000年前已存在不同犬科動物譜系的發現一致,並早於農業發展。古代DNA分析與考古資料結合,揭示了人類與犬科動物歷史的相互呼應,顯示人類對犬科動物演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來源

  • infobae

  • Infoba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