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公历2025年10月10日,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政府的运转已然停摆达十个昼夜。尽管参议院在10月9日进行了第七轮对临时资金法案的表决尝试,但无论是共和党阵营的提案还是民主党方面的草案,均未能获得通过,使得这场因预算分歧引发的“休眠”状态得以延续。此番僵局,正对社会肌理与经济结构产生深远的回响。
国际关系专家,来自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李海东教授深刻指出,政府的停摆已在民生与经济领域投下清晰的阴影。关键的公共职能,例如交通、旅游业的监管以及基础设施的维护,均处于停滞状态,直接给民众的日常出行带来不便。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大量依赖联邦机构发放的公民薪资与经济福利款项延迟到账,这种预期的落空正在削弱民众的消费意愿。公共支出的紧缩,如同对经济体施加了紧箍咒,导致商业活动放缓,对整体经济造成显著的冲击。
李海东教授进一步洞察到,当前僵局的持续时间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两党在核心议题上尚未展现出握手言和的迹象。若资金争议久拖不决,其累积的政治反噬效应将是巨大的。民众对体制效能的信任度将随之下降,这股不满的情绪,极有可能将美国政治推向更为激进的民粹主义轨道。国内政治环境的动荡,不仅会削弱国家的内在韧性,更将对其全球经济地位与社会和谐构成严峻的考验。
此次停摆的根源在于国会未能及时就联邦资金的分配达成一致,导致联邦机构运作被部分或全面叫停。搜索资料显示,政府停摆对GDP的即时影响可能相对有限,例如有分析估计,停摆一个月对全年GDP的影响可能仅为0.02个百分点,或每周造成约150亿美元的损失。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若停摆时间拉长,例如2019年长达34天的停摆,仍有约30亿美元的损失被视为永久性损失。此外,关键的经济数据发布也因此中断,例如劳工统计局的就业和通胀数据,这使得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得不依赖私营部门的数据进行推断,增加了政策决策的复杂性。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种周期性的僵局,反映出政治协商机制在面对深刻的理念差异时所面临的张力。当各方都坚守各自的立场,将短期利益置于整体的平稳运行之上,民众的福祉便成了这场博弈中的次要考量。当下,社会各界正发出共同的呼声,期盼各方能够超越眼前的对立,迅速达成共识,以恢复政府的正常机能,守护国民的根本利益。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预算的争论,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与未来走向的一次深刻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