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人工智能(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旨在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提升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
战略蓝图与具体目标
2025年8月1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加快“人工智能+制造”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深化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驱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培育高质量的生产力。具体目标包括:推动3,000家制造企业应用智能化技术,开发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旗舰型智能产品,并推广100个示范性应用场景。
企业机遇与发展前景
海尔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副总经理谢海勤指出,该计划为企业带来了三大机遇:一是新建工厂的智能化升级,鼓励建设“AI+制造”工厂,实现生产模式的飞跃;二是产品智能化升级与全链赋能,推动AI融入日常运营,提升产品智能性;三是协同发展的工业生态系统,通过提供数字孪生和智能代理工具,促进生态协同。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谢伟表示,上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和高端装备等领域拥有领先优势,同时具备强大的AI研发能力、丰富的人才储备和顶尖机构,为大规模创新和树立国家示范创造了有利条件。若三年规划目标得以实现,预计将涌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商,推动AI与制造业的融合达到新高度。
坚实基础与挑战并存
上海航空航天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段慕海英提到,上海已将人工智能确立为三大领先产业之一,并奠定了坚实的“AI+”应用基础。目前,上海已注册近100个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600万台设备,5G基站密度全国领先,且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AI专业人才。截至2024年7月,上海的工业制造企业已超过8万家,这为实现2028年前的目标注入了信心。然而,实现这些目标仍面临挑战,包括开发实用、可扩展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建立可持续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这需要大量兼具AI和制造专业知识的人才。此外,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数据标准化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特别是如何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发成本效益高的“AI+”解决方案,是关键的挑战之一。
迈向智能制造强国
此次升级被视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一步。通过聚焦数据、模型和闭环应用场景,上海旨在推动产业从孤立的智能化功能迈向全链条的智能制造,从而树立中国智能制造的全球标杆。上海在2025年7月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还举办了“AI+制造”发展论坛,吸引了众多行业先锋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前沿技术趋势、应用及挑战,并分享了工业数字化领域的创新案例。为响应上海的“AI+制造”政策,八家主要中资银行联合发布了总额达4000亿元人民币(约合560亿美元)的金融产品,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上海临港新片区正积极营造国际数据创新环境,为AI企业提供更多服务和业务试点项目。这些举措共同描绘了上海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的制造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