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建筑行业正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3D打印混凝土,该材料不仅在结构性能上有所提升,更能显著吸收二氧化碳(CO₂),为绿色建筑材料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统混凝土的生产过程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约占总排放量的9%,这使得开发能够减少碳足迹并积极吸收CO₂的替代材料变得尤为重要。这项创新技术的关键在于将两种先进的材料科学原理相结合:一种是源自微观藻类化石的生物硅质材料——硅藻土(DE),另一种是受自然界启发的复杂几何结构——三周期极小曲面(TPMS)。
硅藻土因其独特的细密多孔结构,能够为CO₂的捕获提供丰富的反应位点,从而实现高达142%的CO₂吸收能力,远超传统混凝土。更令人瞩目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增加了材料的孔隙率,这种新型混凝土在结构稳定性方面反而得到了增强,这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孔隙率增加必然导致强度下降”的认知。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教授舒·杨(Shu Yang)指出:“通常情况下,增加表面积或孔隙率会降低强度,但在这里,情况恰恰相反,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强了。”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巧妙地运用了TPMS结构,这种几何形态在珊瑚和骨骼等自然结构中普遍存在。通过3D打印技术精确构建这些复杂的曲面,研究人员在最大化材料内部表面积和刚性的同时,实现了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副教授马苏德·阿克巴扎德(Masoud Akbarzadeh)表示:“我们能够减少近60%的材料用量,并且仍然能够承受载荷,这表明用更少的材料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实验数据显示,采用TPMS结构的3D打印组件比传统的混凝土砌块减少了68%的材料使用,同时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加了500%以上。更重要的是,这些TPMS结构保留了实体版本的90%抗压强度,并且每单位水泥的CO₂吸收量提高了32%。
这项研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材料性能的提升上,更预示着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将这项技术规模化,以应用于全尺寸的结构构件,如楼板、外墙和承重面板。此外,该混凝土的环保特性和多孔结构也使其在海洋基础设施领域,例如人造珊瑚礁的建设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其高内部表面积有助于海洋生物附着生长,同时材料还能被动地从周围水中吸收CO₂。
这项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师们带来的创新,代表了建筑材料领域向可持续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混凝土带来的环境挑战,更通过巧妙融合先进的材料科学与仿生设计理念,展现了人类智慧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