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出席中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后表示,他原则上不排除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会晤的可能性,但会晤必须得到充分准备并能带来实质性成果。普京列出了实现会谈进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乌克兰解除戒严、举行选举以及就领土问题进行公投。
此次表态正值中国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之际,该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更因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出席,被视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信号。阅兵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军事展示之一,旨在纪念二战结束及日本投降8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了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并暗示了对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俄朝领导人的出席被分析人士解读为一种战略联盟的展示,是对以美国为首的现有世界秩序的潜在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批评此举是中俄朝三国“密谋对抗美国”的表现。
普京关于与泽连斯基会晤的条件,特别是关于乌克兰解除戒严、举行选举和领土公投的要求,与乌克兰当前的政治和法律状况息息相关。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以来,乌克兰一直处于戒严状态,根据其宪法和法律,在戒严期间禁止举行全国性选举和公投。乌克兰国内普遍认为,在战争持续期间举行选举存在巨大的安全和后勤挑战,多数民众反对在战时进行选举。因此,普京提出的这些条件在当前环境下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显示出双方在政治意愿和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显著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自2024年俄朝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以来,三国间的地缘政治协同作用日益增强。中国作为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其经济影响力为朝鲜规避国际制裁提供了便利。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动荡轴心”的形成,不仅加剧了地区安全风险,也对全球供应链和国际秩序构成了挑战。此次阅兵式上,中俄朝领导人的同框画面被视为是这种新联盟关系的一次有力展示,预示着全球力量平衡可能正在发生重塑。
专家分析认为,中国通过此次盛大的军事阅兵活动,不仅展示了其不断增长的军事现代化水平,也借此机会巩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并寻求构建一个与西方主导秩序相抗衡的国际框架。普京与金正恩的出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盟叙事,表明三国在面对共同的外部压力时,正寻求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无疑将对未来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也为理解当前全球动态提供了一个关键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