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空间局(ES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联合深入研究一颗非凡的天体——星际彗星3I/ATLAS。这颗彗星于2025年7月1日由位于智利里约霍尔塔多的ATLAS望远镜首次发现,是继“奥陌陌”和“鲍里索夫”之后,人类在太阳系内遇到的第三个确认的星际天体。
3I/ATLAS目前正以约每秒60公里的速度穿越太阳系。预计它将在2025年10月30日左右到达近日点,轨道将穿过火星轨道之内,但距离地球至少保持在2.4亿公里(约1.5亿英里)的安全距离之外,因此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这颗彗星的尺寸估计可达20公里宽,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大的星际天体之一。
ESA的行星防御办公室正通过位于夏威夷、智利和澳大利亚的望远镜密切监测3I/ATLAS的动态。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于2025年7月21日捕捉到了这颗彗星的详细图像,揭示了其冰冷核心周围一个泪滴状的尘埃彗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也在2025年8月6日对该彗星进行了观测,提供了关于其成分和活动的关键数据。JWST的观测发现,3I/ATLAS的彗发主要由二氧化碳(CO₂)组成,其与水的比例高达8:1,这是在彗星中观测到的最高比例之一。此外,还检测到了水、一氧化碳和硫氧化羰等物质。这种独特的化学组成可能暗示了3I/ATLAS的形成环境,例如在富含二氧化碳的区域形成,或是在其母恒星系统的早期阶段暴露于高强度辐射之下。
近期研究还证实了3I/ATLAS的水活动迹象。来自尼尔·格雷尔斯·斯威夫特天文台的观测数据显示了羟基(OH)的发射,这表明彗星在距离太阳3.51天文单位(AU)的遥远位置就已经开始释放水。推断出的水产生速率表明,其表面至少有19平方公里的区域是活跃的,这比太阳系内大多数彗星的活跃度都要高。这种在遥远距离上的活跃现象,以及其独特的化学构成,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理解星际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截至2025年9月3日,3I/ATLAS仍在继续其太阳系之旅。ESA、NASA及其他国际合作伙伴的持续观测旨在加深我们对这颗星际访客的成分、活动规律和运行轨道的理解。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星际天体的认知,也可能为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提供宝贵的线索,让我们得以一窥宇宙深处的起源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