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实验有力支持星系际磁场假说,破解伽马射线“失踪”之谜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CERN 的探测器捕捉到了 30-60% 的额外幽灵粒子,闯入了宇宙派对

国际科研团队在实验室环境中成功重现了宇宙高能喷流的极端条件,标志着实验天体物理学迈出了重要一步。科学家们利用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制造出等离子体“火球”,旨在探究一个长期困扰宇宙学的难题:高能伽马射线在穿梭星系际空间时为何神秘消失。这项关键研究的详细成果已于2025年11月3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它将抽象的理论宇宙学与具体的地面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CERN 粒子加速器, Geneva

研究的焦点是耀变体(Blazars)。这些星系拥有超大质量黑洞,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地球喷射出强大的辐射和粒子束。它们发射出强度极高的太电子伏特(TeV)伽马射线。根据理论预测,这些射线在穿越太空时,会与宇宙背景光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电子-正电子对。随后,这些粒子对会通过与宇宙微波背景(CMB)散射,产生次级的、能量较低的伽马射线。然而,包括费米卫星在内的空间观测设备,始终未能检测到这种预期的次级辐射,这在天体物理学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为了解释这种能量亏损,学界提出了两种主要理论:一是星系际介质中弥漫着微弱的磁场,它巧妙地偏转了粒子对的路径;二是粒子束在穿越稀疏的宇宙物质时变得不稳定,产生了自我强化的磁场,从而耗散了能量。由牛津大学和STFC中央激光设施(CLF)合作的研究团队,利用CERN的HiRadMat设施对这些假设进行了直接检验。他们通过SPS生成电子-正电子对,并使其穿过一段一米长的环境等离子体,以此模拟耀变体驱动的级联反应在星系际等离子体中的传播过程。

实验测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粒子对束流保持了惊人的狭窄和近乎平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存在自生磁场或破坏性的不稳定性。这一观察结果有力地表明,束流-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并非导致吉电子伏特(GeV)伽马射线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实验为涉及外部磁场的替代性假说提供了坚实的经验支持。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牛津大学的詹卢卡·格雷戈里(Professor Gianluca Gregori)教授指出,这些实验室工作有效地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观测联系起来,加深了我们对遥远天体物理现象的理解。

这一发现的核心意义在于,它强有力地支持了普遍存在的星系际磁场的存在,该磁场可能是宇宙诞生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痕迹。研究的焦点由此从仅仅解释缺失的伽马射线,转向理解这种宇宙磁场的起源本身。实验中观察到的束流稳定性,暗示着存在一个外部的磁性支架,这促使科学家们必须探寻该磁场的初始来源,并将这种宇宙结构视为揭示宇宙初始条件的重要线索。

来源

  • Phys.org

  • Scientists recreate cosmic 'fireballs' to probe mystery of missing gamma rays

  • In World-First, Scientists Create Plasma 'Fireballs' To Explain Blazars’ Bizarre Jets

  • Scientists recreate cosmic 'fireballs' to probe mystery of missing gamma rays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