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低地球轨道(LEO)环境正面临日益加剧的运行摩擦,这主要源于超大型卫星群的快速部署,其中以SpaceX公司的“星链”(Starlink)网络最为引人注目。对2019年至2025年初这段时期的分析揭示了避碰活动的显著增加。需要每月执行规避机动的卫星比例激增了七倍,从仅有的0.2%攀升至1.4%。这意味着每月大约有340颗独立的航天器必须采取规避行动。
这种活动强度的提升与关键轨道带内物体数量的大幅增长直接相关。轨道物体总数在短时间内增加了76%,从2019年的约13,700个激增至2025年的24,185个。行业预测显示,到本十年末,这一数字可能达到惊人的70,000颗卫星,这凸显了轨道可持续性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密度的不断提高带来了固有的系统性风险,现有数据显示,未来一年内发生轨道碰撞的可能性高达10%——一旦发生,连锁效应将产生数千个新的碎片。
对于卫星运营商而言,频繁执行规避机动的必要性对任务的完整性构成了根本性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精确高度控制的航天器。伯明翰大学的太空碎片专家休·刘易斯教授(Professor Hugh Lewis)指出,这些调整严重干扰了必须保持精确对地轨迹的地球观测卫星的正常运行。尽管像SpaceX这样的运营商似乎有能力应对大量的规避操作——据报告,在截至2025年7月的六个月内,他们执行了约145,000次机动——但这种累积的环境影响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SpaceX展示了一种尤其谨慎的运行姿态,当碰撞风险低至三百万分之一点三(1/3,300,000)时,他们就会启动规避行动,这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常采用的万分之一(1/10,000)的阈值要严格得多。然而,这些必要的调整会消耗卫星上的推进剂,从而不可避免地缩短卫星的功能寿命,并增加运营成本。更进一步讲,为了避开一个物体而进行机动,可能会在无意中增加随后发生不可预见接触的风险。这种动态环境含蓄地质疑了当前部署速度的长期可行性,要求我们必须演进管理这一共享轨道资源的框架,以确保其能够持续地用于未来的所有努力,无论是科学观测还是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