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载体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演变。维基媒体基金会近日披露,其核心资产——维基百科——正面临一个显著的结构性调整:直接来自人类的访问流量出现下滑。根据基金会产品高级总监Marshall Miller的观察与声明,在2025年3月至8月期间,与2024年同期相比,直接页面浏览量出现了约8%的同比下降。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的波动,而是信息获取范式转移的清晰信号,其根源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崛起以及社交媒体信息流的日益普及。
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不再需要通过传统路径抵达接收者。如今,大型语言模型(LLMs)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维基百科的开放数据集作为其知识训练的核心基石。 搜索引擎巨头如Google,正将这些AI模型训练出的能力整合进搜索结果,以“片段摘要”或“AI概览”的形式,直接向用户呈现高度浓缩的答案,从而绕过了用户点击进入原始维基百科页面的环节。 这种“零点击搜索”的趋势,正如哥伦比亚商学院等机构的研究所示,使用户在获取高度重叠信息时,更倾向于直接向AI提问,而非深入探究源头。
Marshall Miller强调,尽管流量的去向发生了变化,但维基百科的知识资产对于支撑整个数字信息生态系统而言,其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基金会的核心关切在于,这种流量的分流,可能对维基百科赖以生存的根基构成潜在威胁:那就是全球志愿者的持续贡献和个人捐赠的支持。 一个依赖集体智慧和无偿奉献的平台,其可见度的降低,必然会影响到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资源的稳定供给,进而影响到内容质量的长期维护。
面对这一新的信息格局,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应对之道,体现了一种对整体生态负责的远见。他们不仅在内部调整技术检测系统,以更精准地辨识日益复杂的AI爬虫, 更重要的是,他们向外部世界发出了明确的呼吁:技术平台在利用这些知识时,必须建立起清晰、可信赖的归因框架,并主动引导用户回溯至知识的源头。 这种对源头尊重的倡导,关乎整个信息链条的健康与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平台都感受到了这股浪潮的冲击。数据显示,在2022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间,全球维基百科总造访量下降了23%,相当于每月减少超过11亿次点击。 这一现象并非维基百科独有,研究表明,在过去三年中,全球50大信息网站中,超过70%的流量都出现了下滑,包括《纽约时报》、BBC和CNN等知名机构也未能幸免。 这表明,整个信息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正在重塑,要求所有知识贡献者和信息聚合者共同探索新的合作共存之道,确保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继续为更广阔的认知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