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制造飞跃:Figure AI 03定义新时代制造蓝图

作者: Veronika Radoslavskaya

亨利·福特在1913年通过T型车的流水线彻底革新了工业制造,将昂贵的奢侈品转化为普通家庭可承受的日常用品,深刻重塑了社会结构。如今,成立仅三年的硅谷新锐Figure AI,似乎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类似的关键性突破,其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尽管波士顿动力Atlas和特斯拉Optimus等机器人在原型演示上令人惊叹,但鲜有企业能真正实现从低批量原型到商业化大规模量产的跨越。Figure AI的最新举措,正是瞄准了困扰机器人行业已久的症结:如何以商业上可行的成本,实现复杂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制造。

Figure AI的解决方案体现在其新近揭幕的BotQ专用制造工厂,该设施的初始年产能规划为12,000台,并计划在四年内扩展至10万台。这一产能目标源于其对Figure 03设计哲学的彻底颠覆。过去,机器人制造依赖精密但耗时昂贵的CNC加工和数周的人工组装,单价高达数十万美元。Figure AI将“可制造性”置于首位,全面转向压铸、注塑和冲压等大规模生产工艺,这虽需要巨大的前期工具投入,但规模化后单位经济效益将实现质的飞跃。Figure 02可能需要数天组装,而Figure 03则能在标准化装配线上完成,成本得以大幅削减。此外,Figure AI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服务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对执行器、电池、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等核心部件的垂直整合与自主研发,为整个行业的未来奠定了基础设施。

这种对生产基石的重视,与市场上其他高调竞争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尽管埃隆·马斯克的Optimus项目寄予厚望,但其实际的生产部署仍面临延迟。Figure AI的创始人布雷特·阿德考克选择了专注于工程和制造的根本路径,而非空泛的公开预测。市场已认可了这种务实的推进,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美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美元。硬件的精进旨在赋能其核心的Helix人工智能系统。Figure 03的感知套件进行了彻底革新,摄像头的帧率提升一倍,延迟降低了四分之三,视野拓宽了60%,手掌内嵌的摄像头提供了关键的冗余信息。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指尖配备了定制的触觉传感器,能够感知小至三克的力道,使得AI能预判抓握稳固性,实现对易碎或不规则物体的灵巧操作。

Figure 03还能以10 Gbps的速度通过毫米波上传TB级的运行数据,确保每一台部署的机器人都能通过共享经验来提升整体智能水平,标志着一个可随部署规模而自我强化的具身AI平台的诞生。在家庭场景的考量上,Figure 03采用了多密度泡沫和可水洗纺织物取代了硬质机械部件,使其更适宜在不可预测的居家环境中安全运行。其重量比Figure 02减轻了9%,并配备了已通过UN38.3认证的多层安全保护电池系统。无线感应充电功能允许机器人以2千瓦的功率自动回归充电垫,体现了对通用性平台的深刻理解:一个能在复杂家庭环境中可靠运作的系统,便能胜任任何工作场所。

如果Figure的制造愿景得以实现,未来的讨论将远超工作岗位替代的范畴。当一个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接近于一辆汽车时,养老护理的重担将转化为可控的社会支持,危险且重复的劳动将不再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一个成熟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催生专注于系统编程、训练与维护的新工作类别。Figure 03的出现,似乎表明Figure AI已在通往机器人普及化的基础设施竞赛中取得了显著的领先地位。历史上,技术普及的关键往往在于其制造和生态系统能否使其触手可及。Figure 03或许不会以最尖端的技术被铭记,但它可能因证明了从原型到量产的飞跃是可行的,从而为整个时代开启了一扇不可逆转的大门。人形机器人的时代,已不再是“是否会发生”,而是“将以多快的速度到来”。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