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奖得主林赛·马斯蒂斯纪录片:人工智能浪潮下音乐产业的变革与挑战

编辑者: Anulyazolotko Anulyazolotko

艾美奖得主、资深记者林赛·马斯蒂斯(Lindsay Mastis)近期推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对全球音乐产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部作品在全国音乐零售商协会(NAMM)的展会期间进行了拍摄,尖锐地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算法主导的时代,真正的艺术价值是否面临被稀释的风险。马斯蒂斯将镜头聚焦于行业内部的巨大张力:一方面是利用AI优化流程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则是坚守和维护艺术创作完整性的必要性。

在纪录片中,多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坦诚地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其中包括杰克逊·布朗(Jackson Browne)和罗珊娜·卡什(Rosanne Cash)。这些乐坛前辈们表达了深切的忧虑,担心机器生成的作品缺乏只有人类生活经验和情感才能赋予的深度与灵魂。具备在数秒内模仿任何风格创作音乐能力的生成式算法的出现,正在从根本上挑战“音乐创作”这一概念的定义。诸如OpenAI Jukebox或Google MusicLM等神经网络模型已经展示出令人信服的成果,这引发了一个基础性的追问:在缺乏人类参与的情况下,这种音乐是否仍能被视为艺术?同时,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也悬而未决。

围绕着AI的伦理困境和版权归属问题,在全球创意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如果一位作曲家将神经网络作为辅助工具,仅负责设置参数和进行修改,他或许可以主张自己的著作权;然而,“工具”与“共同创作者”之间的界限却日益模糊,难以界定。专家指出,在音乐产业长期面临艺人版税收入微薄、内容趋于同质化等既有挑战的背景下,AI又带来了新的威胁:它能够高效地生成“病毒式”传播的热门歌曲,这很可能将活生生的创作者及其作品推向边缘。

马斯蒂斯呼吁采取审慎且平衡的态度,强调必须制定清晰的伦理规范和透明度原则。她认为,这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关乎社会将如何塑造其审美感知和文化滋养的选择时刻。与此同时,一些艺术界人士也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正是在机器产品充斥市场的环境下,那些由人类用心血和双手创造的作品,其价值反而可能成倍增长,蜕变为一种独一无二、备受追捧的珍品。

来源

  • hypebot

  • NAMM Celebrates 125 Years with Five-Days of Music,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Legacy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