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的微观核心深处,原子从未真正静止。即使在理论上的最低温度——绝对零度,它们也因量子现象而持续振动。现在,一群欧洲研究人员在揭示物质基本运作方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首次成功地直接观察到了一个复杂分子在极强X射线照射下破碎前的内部运动。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聚焦于一种名为2-碘吡啶的分子,它由11个原子组成。研究人员利用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European XFEL)提供的超短、高强度X射线脉冲,对该分子进行了轰击。这些脉冲剥离了分子的电子,使其带上重负电荷,并引发了原子间的强烈排斥,最终导致分子解体。通过精确分析这些碎片飞散的轨迹和方向,科学家们得以重建分子在破裂瞬间的形状及其内部的细微运动。
为了捕捉这一分子爆炸的每一个细节,研究团队采用了冷目标反冲离子动量谱(COLTRIMS)系统,这是一种能够以极高时间精度(精确到飞秒,即千万亿分之一秒)同时追踪多个带电粒子的先进装置。这项技术使得他们能够构建出分子结构的完整三维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分子的碎片并未按照预期的平面几何结构分离,而是表现出微妙的扭曲,这清晰地表明原子在以一种协调的、非随机的方式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相干量子运动”,它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遵循量子定律的内在协调,与普通的由于热运动产生的振动截然不同。
正如研究的首席作者Markus Ilchen所描述的,“这种颤动并非混乱,而是在原子尺度上精心编排的芭蕾。” 这一发现得到了先进计算机模拟的支持,只有那些将量子效应纳入考量的模型,才能准确地重现实验数据。正如参与建模的研究员Stefan Pabst所指出的,“量子力学是物质和生命的核心,如此清晰地看到它的效应,不仅令人着迷,对于推动科学和未来技术至关重要。”
这项实验标志着分子成像领域的一个重要飞跃。它首次允许研究人员实时观察复杂分子的量子行为,这为理解物质在原子和量子尺度上的基本运作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这种对原子振动模式的直接观察,揭示了原子并非孤立振动,而是以一种相互关联、遵循固定模式的方式协同运动,这与经典物理学认为在绝对零度下一切运动应停止的预测形成鲜明对比。2-碘吡啶分子在此实验中展现了多达27种不同的振动模式,进一步证明了量子世界的复杂性和精确性。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量子现象的理解,也为材料科学、药物化学以及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证明了现代尖端技术能够揭示那些曾被认为纯粹是理论概念的现象,预示着未来可能实现对分子量子行为的精确控制和操控,从而彻底改变相关技术的发展轨迹。通过提供对原子量子舞蹈的独特洞察,这项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即使在看似静止的状态下,物质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挑战着我们对世界的经典认知,并展现了科学探索的无限潜力。
这项研究由Rebecca Boll(欧洲XFEL SQS仪器)、Ludger Inhester(DESY)和Till Jahnke(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完成,并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