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获得了一项极具分量的论据,将关于现实本质的讨论从纯粹的推测层面提升到了严谨的数学框架。由物理学家米尔·法伊扎尔博士(Dr. Mir Faizal)领导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校区(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Okanagan)研究团队,提出了一项数学证明,明确排除了我们所处的宇宙是某种计算模拟的可能性。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已在《全息应用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Physics)上正式发表。
该团队成员还包括劳伦斯·克劳斯博士(Dr. Lawrence Krauss)、阿希德·沙比尔博士(Dr. Arshid Shabbir)和弗朗切斯科·马里诺博士(Dr. Francesco Marino)。他们的研究根植于基础数学定理,特别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这一逻辑学的基石指出,在任何足够复杂的正式系统中,总会存在一些无法利用该系统自身方法证明的真理。科学家们运用这一原理,论证了若要对物理现实的所有层面进行完整且自洽的描述,就必须依赖所谓的“非算法理解”。换言之,彻底描述存在所需的知识,无法通过任何程序或模拟所依赖的逻辑计算步骤序列来获得。
著名宇宙学家、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劳伦斯·克劳斯博士,着重强调了这些发现的深远影响。他指出,任何模拟的本质都是算法化的,必须服从预设的规则。然而,既然现实的基本结构要求的是超越算法的理解,那么我们的宇宙就不可能以程序的形式存在,成为某种造物主的产物。法伊扎尔和克劳斯的研究有力地证实了物理现实无法完全被简化为计算模型,这无疑给那些试图在超级计算机上重现整个宇宙的建模方法泼了一盆冷水。
这些结论对于理论物理学,尤其是在量子引力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现代物理学早已摆脱了牛顿对物质的传统观念,转向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理论暗示着,即使是时间和空间,也并非是基本要素,而是源自于存在于所谓“柏拉图领域”中更深层次的信息结构。因此,试图通过纯粹的计算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注定会失败。因为要领悟真理,需要的远不止是简单地遵循指令。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存在的某些方面必须通过机器无法企及的、不同形式的领悟才能被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观察者都是一个更宏大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其中,“理解”而非“计算”,才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这项研究成功地将“模拟假设”从哲学和科幻小说的范畴,转移到了严谨的数学和物理学领域,为这一流行理论提供了确凿的科学反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