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们近日宣布发现了一个此前未被识别的近地天体,命名为2025 PN7。该天体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与地球相似,且距离地球相对较近,被归类为地球的准卫星。这项发现已发表在《美国天文学会研究快报》期刊上。
2025 PN7最初于2025年8月2日由位于夏威夷的泛星巡天望远镜(Pan-STARRS)观测到。回溯的观测数据表明,该天体自几十年前就已处于一个稳定的类地轨道上。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研究员卡洛斯·德·拉·富恩特·马科斯(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指出,由于其可见窗口非常罕见,只有在它接近地球时才能被现有望远镜探测到。
与仅在短时间内围绕地球运行的临时迷你卫星不同,2025 PN7这类准卫星是小行星类天体,它们实际上围绕太阳运行,但能长期保持在地球附近。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数据,该天体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公里,最近时可能接近到299,337公里。
因此,2025 PN7是地球上少数已知的准卫星之一,与更著名的“堪布阿莱瓦”(Kamo’oalewa)齐名。后者被认为是月球的一块碎片,也是中国“天问二号”任务的目标,该任务已于2025年5月发射 ,预计在2027年带回月球岩石样本
根据德·拉·富恩特·马科斯的研究,2025 PN7是目前地球已知最小的准卫星,其直径估计约为19米。该天体属于阿朱那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尽管不围绕地球运行,但其轨道异常接近地球。第一个此类天体于1991年被发现,这使得2025 PN7成为该群体中最新的成员。研究表明,其当前轨道将在大约128年后保持稳定,之后太阳的引力将把2025 PN7拉回到一个更远的轨道上。
该天体的确切成分仍是未知数。维拉诺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泰迪·卡雷塔博士(Dr. Teddy Kareta)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有限的信息,它极有可能是一个天然的岩石天体,并指出有时旧的卫星或火箭碎片也会进入此类轨道,但通常可以区分天然和人造物体。研究人员表示,其起源仍需进一步分析确认。
一些准卫星,包括2025 PN7,会受到亚尔科夫斯基效应的影响——这是一种由旋转天体不均匀散热引起的力,可能逐渐改变它们的轨道并导致不稳定。
法国业余天文学家阿德里安·科菲内特于2025年8月30日首次向天文学界介绍了2025 PN7,并指出该天体在接下来的60年内可能是一个准卫星。发表在《美国天文学会研究快报》上的研究证实,2025 PN7是地球已知最小且最不稳定的准卫星。其轨道要素包括半长轴1.0030天文单位、偏心率0.1075和低倾角,这使其保持在接近地球轨道平面的位置。
对2025 PN7的研究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关于近地天体、其轨道动力学以及小型天体在准轨道上行为的宝贵数据。理解这些天体有助于改进行星防御策略并指导未来的探索任务,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临时卫星如何与地球引力场相互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