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样本发现稀有陨石碎片,重塑月球水循环起源认知

编辑者: Uliana S.

中国“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带回的月球物质样本,为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动态演化开启了新的篇章。科学家们在这些从月球背面这片未曾探索过的区域采集的珍贵样本中,识别出了极其罕见的陨石碎片。这一重大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太阳系内外区域之间存在比以往预期更为剧烈的物质交换,同时也为月球水的来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项研究成果已在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详细发表。

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ГИГ)的研究团队主导。他们在月球风化层中鉴定出了一种特殊的颗粒,即CI型碳质球粒陨石(CI chondrites)。这类富含碳的星体通常在火星轨道以外的遥远区域形成。值得注意的是,CI型陨石在地球上所有已知陨石中的占比不足百分之一,因此,在月球上发现它们具有非凡的科学价值。

CI型碳质球粒陨石以其高含量的水和有机化合物而闻名,与“隼鸟2号”和“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所研究的龙宫(Ryugu)和小行星贝努(Bennu)等天体性质相似。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将总计1935.3克的月球土壤带回地球。这些样本取自月球上最古老、最深邃的构造——南极-艾特肯盆地(SPA)。

月球缺乏活跃的板块构造和浓密的大气层,使其成为一个“天然档案库”,完好地保存了数十亿年前发生的宇宙撞击痕迹。研究人员通过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包括同位素组成分析以及对橄榄石(olivine)和陨硫铁(troilite)等矿物的研究,才得以精确识别出这些地外颗粒。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专家们由此推断,地球-月球系统遭受富含水分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的次数,可能比此前模型所估计的要多。

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了挥发性物质从外太阳系向内太阳系的迁移过程,这对于揭示月球水资源形成的奥秘至关重要。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早期太阳系物质分布的理解,也为解释月球表面和内部的水是如何积累的提供了关键线索。

除此之外,“嫦娥六号”样本的分析还提供了关于月球地质不对称性的重要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月球背面的地幔含水量显著低于面向地球的一侧,这进一步证实了月球内外结构存在深刻差异。这些最新的科学见解并非仅仅是对现有模型的补充;它们促使我们把早期太阳系的历史视为一个统一且相互关联的过程,其中每个组成部分都对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形态产生了影响。

来源

  • Media Indonesia - News & Views -

  • Friends of NASA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