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在2025年9月1日至2日期间,地球将迎来一场显著的地磁风暴,其强度可能达到G3(强)级别。此次事件源于太阳活动区域AR 4199在2025年8月30日爆发的一次M2.7级太阳耀斑,该耀斑伴随产生了一个强大的日冕物质抛射(CME)。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空间天气预测中心(SWPC)已发布警报,指出一股太阳风流正朝着地球前进。
最初的预测表明,此次事件可能引发G2(中等)强度的地磁风暴,但后续分析显示,太阳风流的尾部可能将风暴强度提升至G3级别。这种增强的地磁活动可能导致极光现象比往常更广泛地出现在低纬度地区。此次太阳风暴的根源是活跃区域AR 4199,它在8月30日早些时候(20:02 UTC)释放了能量。太阳风,即由等离子体和磁场组成的带电粒子流,通常需要48至72小时才能抵达地球。有时,连续的太阳风流会发生合并,从而放大其影响,可能引发更强的地磁事件。
此次G3级别的地磁风暴可能对现代科技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通信方面,无线电通信可能受到干扰,特别是高频(HF)无线电,其信号可能出现衰减或中断。卫星系统也可能面临风险,包括电子元件的表面充电增加,以及低地球轨道卫星的轨道衰减加快。电力系统可能出现电压不稳,甚至可能导致保护装置误报或电网局部不稳定。此外,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也可能因电离层扰动而出现精度下降或短暂中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次风暴可能带来技术上的挑战,但其预测强度(G3)并非极端事件(如G5级别)。然而,有研究表明,即使是G3级别的风暴,也可能导致GPS信号出现数米的误差,并可能对电力系统造成局部电压波动。此前,在2024年5月发生的一次G5级别地磁风暴中,曾导致卫星轨道下降、通信中断和GPS导航失灵,并对农业造成了经济损失。
此次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可能存在“食日CME”现象,即一个更快的CME追赶并合并一个较慢的CME,从而增强整体的能量和不可预测性。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地磁风暴比预期更强。在极光方面,此次风暴有望使极光在比平时更低的纬度可见,甚至可能在美国中纬度地区如俄勒冈州、伊利诺伊州和纽约州等地都能观测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接近春分点(通常会增强极光现象)有关。
公众在观测极光时,建议选择远离城市灯光污染的开阔区域,并留意当地的天气条件。虽然此次事件可能带来技术上的挑战,但它也提醒我们太阳活动的周期性以及我们对这些宇宙现象的依赖性。对太阳活动的持续监测和预警,对于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行和公众安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