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场持续两周的热浪席卷了挪威、瑞典和芬兰,导致该地区气温飙升,创下多项历史记录。世界天气归因组织(WWA)的一项分析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此次热浪的温度升高了约2摄氏度,并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至少十倍。芬兰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连续22天超过3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而挪威北部北极圈内的地区也连续13天录得3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这与该地区典型的七月天气模式大相径庭。研究人员强调,这些极端高温是气候变化直接的后果,对公共卫生系统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影响。芬兰的梅尔托斯耶尔维观测站记录到连续21天超过25摄氏度的天气,是自1961年有记录以来拉普兰地区最长的一次持续高温。挪威北特伦德拉格郡的多个地区也出现了连续13天超过30摄氏度的情况。瑞典的哈帕兰达和约克莫克等地区的热浪天气更是持续了14至15天,这种情况在当地百年来的记录中前所未有。
此次热浪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对当地的野生动物造成了影响。芬兰的驯鹿因无法忍受高温而被迫进入城镇寻找水源和阴凉,这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惊讶,也成为了环境变化的明显信号。挪威的司机被警告要小心在隧道中避暑的驯鹿,芬兰也报告了驯鹿死亡的事件。此外,高温和干燥的天气导致土壤和植被干枯,为野火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该地区发生了多起森林火灾,包括在拉普兰地区。波罗的海沿岸以及芬兰的湖泊也出现了异常广泛的藻类水华现象,这同样与高温天气有关。世界天气归因组织的研究人员指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3摄氏度的情况下,类似的热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已是2018年的两倍。如果全球升温达到预测的2.6摄氏度,这些事件的频率将增加五倍,并且温度会比现在高出1.4摄氏度。专家们警告说,北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并未为应对如此极端的温度做好准备,许多建筑,包括养老院和学校,由于设计侧重于保温而非降温,在夏季容易过热。此次热浪也暴露了该地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脆弱性,包括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等问题。研究强调,必须加速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以减缓并最终阻止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降低未来发生此类灾难性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