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旬,北阿尔卑斯山脉经历了一次剧烈的气候转变。在短短的72小时内,贝希特斯加登阿尔卑斯山脉(Berchtesgaden Alps)的特定区域降下了超过100厘米的湿重积雪。这次集中的强降雪引发了一场湿雪雪崩,对托尼-伦茨小屋(Toni-Lenz-Hut)造成了冲击。这座小屋位于翁特斯贝格山(Untersberg)东南侧,海拔1450米,雪崩导致其结构发生了轻微位移。
值得庆幸的是,事件发生时托尼-伦茨小屋内并无人员逗留。虽然这次突如其来的冬季气候似乎预示着一个严酷寒冷季节的到来,但随后的10月份气温迅速回升,天气转暖,使得早期的积雪迅速消融,雪包几乎完全消失。
积雪的快速融化清晰地表明,这种孤立的、强度极高的秋季天气事件,并不能作为预测整个冬季特征的可靠指标。气象科学界强调,决定长期冬季趋势的,是更大规模的大气动力学机制,而非几次局部的降雪。
在这些广阔的天气模式中,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和极地涡旋(Polar Vortex)的稳定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它们对气候的塑造作用,往往远远超过任何单一的、发生在季节初期的降雪事件。目前,针对2025/2026年冬季的全球气候模型预测,呈现出一种复杂且相互矛盾的前景。
一方面,有迹象表明12月可能会出现一次潜在的早发寒潮,这可能源于极地涡旋的减弱,导致极寒气团向南移动。另一方面,历史类比数据却指向了相反的结论:初秋阶段若出现强烈的正向北大西洋涛动,通常预示着欧洲冬季后期将维持相对温和的条件。
因此,气象预报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调和眼前的、有形的事件——例如这次100厘米的降雪——与那些微妙的、潜在的全球气流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宏观的全球气流,最终决定了更大范围内的气候现实,使得预测工作如同“盲人摸象”般充满不确定性,需要综合考量多重因素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