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星际空间而来的3I/ATLAS天体,作为第三个被确认的太阳系外访客,持续吸引着全球科学界的目光。这颗星际天体于2025年7月1日首次被位于智利的ATLAS望远镜捕获。自发现之日起,3I/ATLAS就展现出了一系列反常的特征,迫使天文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他们对宇宙天体行为的既有模型。
3I/ATLAS的化学构成和观测行为尤其令人费解。科学家们记录到该天体正在以每秒约四克的速率喷射纯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喷射流中却完全检测不到铁元素。这种独特的化学表现,在地球上通常与工业过程相关联,例如镍羰基的形成。此外,尽管其双曲线轨道明确指示了其星际起源,但该天体还展现出一种被称为“反向彗尾”的现象,其尾部竟然指向太阳,这与彗星的标准行为模式完全相悖。
面对这些异常,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决定采取联合行动。从2025年11月27日到2026年1月27日,双方正在开展一项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观测活动,旨在精确地确定其运行轨道,强调了协调观测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包括NASA在内的官方机构仍坚称,此次IAWN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演练精确测定定位的方法,并提升对所有潜在太空目标的一般应对能力。观测结果还揭示了该天体正在释放氰化物,并且其镍铁比例与已知天体相比,显得极其特殊。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阿维·勒布博士(Dr. Avi Loeb)提出了一个更具争议性的假设。他推测,3I/ATLAS可能并非单纯的自然天体,而有可能是正在进行侦察的外星探测器。勒布博士指出,该天体行为上的不一致性,包括其接近黄道平面的逆行轨道,可能暗示着这是一条被刻意规划的轨迹。然而,官方机构目前仍将重点放在科学观测和行星防御准备上,避免对勒布博士的推测进行直接回应。
根据最新的轨道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3日,这颗星际彗星距离地球约2.36个天文单位。预计它将在2025年10月29日抵达近日点,即距离太阳最近的点,届时距离约为1.36个天文单位(约2.1亿公里)。在通过近日点之后,该天体将暂时隐匿于太阳的强光之后,预计到2025年12月初才能再次从地球上观测到。对这个核心直径估计可达45公里的“星际访客”进行深入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宇宙物质多样性以及星际天体稳定性的宝贵知识,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