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Ави Лёб 报告称,彗星 3I/ATLAS 在接近地球时正在损失大量质量。
3I/ATLAS彗星之谜:近近日点后的碎裂现象还是另有隐情?
编辑者: Uliana S.
自从2025年7月1日ATLAS望远镜首次捕捉到3I/ATLAS——这颗已知第三位来自星际空间的访客以来,天文学界便对其投以持续的关注。尤其是在2025年10月29日它通过近日点,即运行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之后,该天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质量损失和亮度激增,引发了科学界的热烈讨论。这种戏剧性的行为转变,使得3I/ATLAS成为了研究星际物质与太阳系环境相互作用的焦点。
哈佛大学天文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提出了彗星可能在近日点附近发生碎裂的假设。根据他的估算,在彗星穿越近日点的那一刻,其质量损失速度达到了惊人的每秒200万公斤。这与2025年8月6日记录到的基准速率——每秒150公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勒布指出,如此巨大的物质流失,或许是由于彗星表面积增加,导致蒸发强度急剧上升所致。
然而,勒布的推测并未止步于纯粹的物理学解释。他并未排除该天体具有人工起源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更为大胆的猜想。他强调了3I/ATLAS的几个异常特征:其内部发光强度相当于十座核电站的总和,以及其精心校准的轨道,该轨道与太阳系行星的黄道面完美契合。这些反常的指标,促使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思考,这颗星际来客是否隐藏着超越自然现象的秘密。
英国天文学家迈克尔·布赫纳(Michael Büchner)和弗兰克·尼布林(Frank Niebling)的观测进一步揭示了彗星在近距离接近太阳后复杂的尾部结构。他们记录到了一个长达100万公里、指向太阳方向的“反向彗尾”,以及一条长达300万公里、朝向相反方向的独立“烟雾状”痕迹。更令人称奇的是,尽管在10月24日至25日期间,3I/ATLAS曾遭受强大的太阳等离子体抛射的直接冲击——按照部分科学家的看法,这本应足以摧毁其松散的彗核——但该天体却毫发无损,并继续沿着预定的轨道运行。
3I/ATLAS是继“奥陌陌”(Oumuamua)和2I/鲍里索夫(2I/Borisov)之后,第三个被确认造访我们太阳系的星际天体。据估计,这颗彗星的年龄高达30亿年,甚至比太阳系本身还要古老。在2025年12月19日完成与地球的最大近距离接触后,3I/ATLAS将继续其旅程,预计在2030年代初脱离太阳的引力影响范围。每一次新的观测,无论是来自哈勃望远镜的数据,还是SOHO卫星通过叠加20帧图像捕捉到的微弱信号,都为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了新的催化剂。
来源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UK
NASA Science: Comet 3I/ATLAS
Reuters: Newly Spotted Comet is Third Interstellar Object Seen in Our Solar System
Live Science: 3I/ATLAS is 7 Miles Wide – the Largest Interstellar Object Ever Seen
阅读更多关于该主题的新闻: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