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
银杏齿中喙鲸:循声而至的深海生命
编辑者: Inna Horoshkina One
在深邃的海洋腹地,存在着一些几乎生活在不可能边缘的生物。那里光线无法触及,它们隐秘至极,以至于几十年来,它们的存在仅是统计数据中的一丝痕迹。人们只能通过冲上岸的尸体、DNA片段,或是消逝在无尽黑暗中的声学脉冲,来推测它们的存在。
海洋中对 Mesoplodon ginkgodens 的首次确认 — 声音、基因学和观测在同一帧中
然而,正是在人类视觉能力几乎失效的地方,听觉开始发挥作用。
一个关于地球上最稀有鲸类之一——银杏齿中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在这个故事中,声音成为了指引方向的道路、明确的标志,或许也是连接两个世界最真诚的交流形式。
回声与黑暗的对话
地点:东太平洋。
观察时间:数年。
记录时长:数千小时。
在自然噪音的混乱之中,一个重复出现的信号脱颖而出。
声学专家将其命名为BW43:它由短促的脉冲组成,结构严谨,节奏分明,仿佛背后隐藏着某种智慧的策略。这种信号与海豚或抹香鲸的回声定位截然不同——它属于某种一直游离于人类视线之外的生物。
在2024年发表于《海洋哺乳动物科学》(Marine Mammal Science)的学术论文《银杏齿中喙鲸的声学识别与海上观察》(Acoustic identification and at-sea observations of Mesoplodon ginkgodens)中,研究人员将BW43称为“物种的声音代码”——这是该物种留下的独特“签名”,它不愿被眼睛发现,却愿意被耳朵捕捉。
声音由此成为了指引,引领科学家们走向那个物种完全融入深海的领域。
“太平洋风暴”号:当无形变为可见
2024年,科考船Pacific Storm的团队驶向BW43信号最强烈的区域。海面看似空旷,但声音却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
终于,海面被一阵动静打破。
在海洋生物学史上,科学家们首次目睹了活体银杏齿中喙鲸——这个曾被视为“神话”的物种。它们并非刻意躲藏,只是在过着自己的深海生活,并且一直都在那里。但最关键的时刻并非仅仅是相遇,因为成年鲸的身边还有幼崽。
这意味着:
物种并未消失。
物种并未濒临灭绝。
物种正在繁衍。
这一发现得到了众多媒体的证实,包括IFLScience(2024)、NewsBytes以及《印度国防评论》(Indian Defence Review)的分析报告。
深海DNA:无可辩驳的证据
为了排除任何错误,研究人员采集了皮肤生物样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在2024年的技术报告NMFS-SWFSC-669中公布的基因分析结果,为这次发现画上了句号:
是的——它就是Mesoplodon ginkgodens。
该物种首次得到了直接的、明确的、纯粹的遗传学确认,而非通过间接的“头骨形状”或传闻。从那一刻起,银杏齿中喙鲸不再是一个幽灵。
BW43:获得名字的声音
在获得了视觉和基因的双重确认后,科学家们能够准确地将BW43与Mesoplodon ginkgodens联系起来。
现在,这个信号已成为该物种的官方声学标记。
这彻底改变了一切:
可以追踪迁徙路线:声音如同灯塔的光芒;
可以绘制海洋声学地图;
可以识别繁殖区和活动路径;
即使肉眼无法看到,也可以保护该物种。
深海的声音成为了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太平洋的新地图
数据收集显示:
东太平洋是该物种可能的分布中心;
巴哈加利福尼亚地区可能是繁殖区;
该群体至少包括三只动物,其中有一只雌性带着幼崽。
2025年11月,《卫报》(The Guardian)在一篇题为《活体银杏齿中喙鲸被观察到——科学家警告声纳威胁》的报道中指出:深海中喙鲸对军用声纳尤其敏感。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银杏齿中喙鲸并非幻影,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鲜活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呼吁:
在BW43信号出现的区域,限制使用高功率声纳;
扩大声学监测范围;
在国际海洋政策中,将该物种的存在纳入考量。
因为深海有它自己的寂静,而寂静本身,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这对科学和我们意味着什么
银杏齿中喙鲸的发现并非普通科学新闻,它是一个警示。
它提醒我们,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多层次。生命即使在我们早已停止探索的地方,依然在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声音连接了不可见与可见,连接了深海与海面。
海洋正在发声。如果我们愿意倾听,我们就会更接近它。
当一个生物走出阴影,用自己的声音宣告存在时,整个星球都会变得更加完整。
银杏齿中喙鲸仿佛在告诉我们:
“现在你们知道我在这里了。你们听到了我的声音。这意味着——你们必须将我纳入你们的世界观。”
来源
The Guardian
The Guardian
Wikipedia
Men's Journal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