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沙巴州现已成为世界首个镍植物园的所在地,该园占地一公顷,位于京那巴鲁公园(Kinabalu Park)内的蒙吉斯兰瑙(Monggis Ranau)变电站附近。这个坐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内的花园,致力于保护和研究超富集植物——这类植物以其吸收和浓缩土壤中镍的非凡能力而闻名。
该花园展示了12种稀有的镍富集植物,包括多种桃叶珊瑚属(Phyllanthus)和红花漆树属(Glochidion)的变种,以及紫金牛属(Rinorea)的物种。这些植物的显著特征对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镍含量高的土壤区域。超富集现象凸显了某些植物吸收金属元素(如镍)的天然能力,例如桃叶珊瑚属(Phyllanthus)的植物,如桃叶珊瑚(Phyllanthus balgooyi),其韧皮部汁液中的镍含量可高达16%以上,而桃叶珊瑚(Phyllanthus rufuschaneyi)的叶片镍含量可达3.5%。另一种植物,粗叶漆树(Glochidion cf. sericeum),甚至能同时超富集镍和钴。
该花园于2014年正式建立为一个植物园,在科学研究、物种保护、教育和公众对植物多样性欣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一种展示的植物——卢氏黄杨(Xylosma luzonensis),在超基性土壤环境中,因其在景观美化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潜力而备受关注。尽管目前尚未被列为濒危物种,但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
镍在植物体内的存在最近在砂拉越生物多样性中心(Sarawak Biodiversity Centre)的婆罗洲植物节(Borneo Flora Festival)上得到展示,马来西亚王后拉惹·查丽丝·索菲亚(Raja Zarith Sofiah)等参观者亲眼见证了这一过程。通过使用含有二甲基乙二醛(Dimethylglyoxime)的专用试纸,卢氏黄杨(Xylosma luzonensis)的叶片在接触后呈现粉红色,直观地证实了其镍含量。该倡议凸显了植物园在公众教育和提高对这些非凡植物标本认识方面的承诺。研究人员发现,沙巴州是镍超富集植物的热点地区,拥有28种本地物种,其中一些是全球已知最强的镍超富集植物,具有巨大的植物采矿(phytomining)潜力。例如,在京那巴鲁公园(Kinabalu Park)发现的植物,其含镍量高达3%,这为在热带地区开发大型镍“农场”提供了可能性,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也能惠及曾受采矿影响的当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