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考古发现为中亚早期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一个国际考古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汉河谷的托达洞穴发掘出至少9200年前的遗迹,包括木炭、石器和植物残骸。这些发现表明,洞穴的早期居民采集野生大麦、开心果和苹果,展现了复杂的生存策略。
对出土石器磨损痕迹的分析显示,这些石片和石刃的使用方式类似于镰刀,与世界其他地区已知的农业实践相符。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即认为黎凡特地区的纳图芬文化是早期农业的唯一起源地。托达洞穴的证据表明,类似的农业行为可能在不同地区独立发展,突显了从采集狩猎向农耕过渡的普遍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联合研究作者周新颖表示:“这一发现应该改变科学家们对从采集狩猎向农耕过渡的看法,因为它表明了过渡行为的广泛性。” 研究人员推测,驯化过程可能是在没有明确人类意图的情况下发生的,社区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农业行为的出现。马克斯·普朗克地理人类学研究所的联合研究作者罗伯特·斯彭格勒补充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驯化是在没有人类刻意意图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人们持续发展导致农业的行为这一发现支持了这一观点。”
该研究由周新颖和罗伯特·斯彭格勒领导,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揭示了在中亚地区,人们早在9200年前就开始使用类似镰刀的工具收割野生大麦。这一发现极大地扩展了农业起源的地理范围,并为理解早期中亚地区的采集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还表明,除了野生大麦,洞穴中还发现了开心果的野生祖先和苹果种子,这些植物的加工活动也在当地进行。
与传统认为农业起源于人口压力或气候变化的观点不同,托达洞穴的发现强调了早期人类创新行为的广泛性。斯彭格勒指出:“这些古代狩猎采集者已经融入了导致农业起源的文化实践中。” 未来的勘探计划将进一步确定这些早期农业实践在中亚地区的范围,并旨在调查托达洞穴发现的谷物是否代表了野生大麦的早期栽培,以及是否可能识别出另一个古老的实验性农业中心。
这些发现与土库曼斯坦杰伊通文化等其他中亚地区的早期农业证据相呼应,共同描绘了一幅更广泛、更复杂的早期农业发展图景,表明农业的萌芽并非局限于单一地区,而是在世界各地独立演化和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