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考古发现和基因分析挑战了长期以来关于犬类驯化主要围绕“自我驯化”理论的观点,揭示了一个更复杂且由人类主动引导的驯化过程,其历史可追溯至36,000多年前,远早于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这一范式转变源于对早期理论的审视。自我驯化假说认为,狼被人类的废弃物吸引而逐渐靠近人类定居点。然而,遍布欧洲多地的约20多具可追溯至35,500至13,000年前的犬类化石显示出与狼的明显区别,其平均体重较轻,并拥有更短的口鼻部、更宽的颚骨和更小的犬齿,这些是早期驯化的明确标志。古DNA分析也支持人类主动参与的观点,将驯化的起源定位在西南亚和东亚,并暗示该过程可能在不同地点独立发生。尽管有观点试图调整自我驯化模型,但考古证据表明,石器时代的人们通常不会在住所附近留下大量废弃物,且现代狩猎采集者倾向于将肉类远离食腐动物存放。
考古学家卢卡斯·孔古洛斯指出,狼的危险性以及传统社会对其的警惕态度构成了自我驯化的障碍。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倾向于“人类主动假说”,该假说认为,早期人类收养狼崽并进行选择性繁育。进化生物学家雷蒙德·皮耶罗蒂强调了早期社会化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从幼年开始付出努力,几乎可以管理任何犬科动物。考古证据也支持此观点,例如约16,000年前在约旦发现的一只狐狸与人类遗骸一同被埋葬,暗示了伴侣关系。古生物学家米耶特·日尔蒙普雷认为,收养野狼幼崽作为宠物是驯化的第一步,这一实践在许多土著文化中都有记载。
人类与狼在史前时期的关系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日尔蒙普雷通过研究猎人与洞熊的联系来探讨宠物收养,指出狼对于古地中海社会而言,除了物质价值外,还具有象征和仪式价值。狼牙被用作装饰品,穿孔的头骨暗示着古代仪式,骨骼上的切割痕迹则表明其作为食物来源和工具制造材料的用途。在严酷的环境下,尤其是在末次冰期高峰期,狼皮可能是珍贵的生存资源。
尽管犬类驯化的确切过程和地点仍有疑问,但专家普遍认为,“自我驯化”理论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研究人员呼吁深入研究古DNA以揭示细节,并警告说,新证据促使我们放弃对狗起源的简单化解释,采取更复杂和批判性的视角。澳大利亚野狗的案例也表明,长期的共存不一定导致完全驯化,这暗示数万年前灰狼与人类的互动,很可能是一个由人类主动引导、精心选择的过程,从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家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