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古生物学家在奥库卡赫沙漠(Ocucaje Desert)深处取得一项重大发现,一具保存近乎完整的1200万年前古海豚化石在此重见天日。这具被命名为“Lomacetus”的古老生物,身长约3.5米,其非凡的保存状态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运动方式、饮食结构及寿命的宝贵机会。
Lomacetus化石与现今栖息于秘鲁海岸线附近的鼠海豚(porpoises)展现出显著的相似性。这一联系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该物种演化路径的理解,也为研究古代海洋哺乳动物的适应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领导此次发掘的古生物学家马里奥·乌尔比纳(Mario Urbina)强调,奥库卡赫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饶的化石宝库,数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繁盛的海洋,吸引了众多物种在此繁衍,而该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更是为海洋生命的保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奥库卡赫地区的地质历史跨越了超过4500万年,其地貌的变迁,从古老的海洋海底到如今的沙漠景观,是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区的化石记录对于理解秘鲁海岸地理的演变至关重要,它们清晰地表明了海岸线的显著变迁以及过去截然不同的气候与地貌。奥库卡赫沙漠被公认为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遗址之一,过往的考古活动已在此地发现了包括四足鲸鱼、史前鲨鱼、巨型海龟等化石。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该地区还出土了一颗1600万年前的亚马逊河豚头骨化石,而今年早些时候,在皮斯科盆地(Pisco Basin)也发现了九百万年前一种大白鲨近亲的遗骸。
Lomacetus化石的出现,为古生物学、地质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进一步巩固了秘鲁在化石海洋物种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应对极端环境变化的。该化石在进行详细分析后,预计将与其他奥库卡赫地区的珍贵发现一同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成为科学普及和教育公众了解秘鲁自然遗产的重要载体。据秘鲁地质、矿产和金属研究所(INGEMMET)统计,过去二十年中秘鲁发现的海洋化石中,超过60%均来自该地区,特别是以其中新世和上新世海洋沉积闻名的皮斯科组。
此次发现的Lomacetus化石,对于研究肯特里欧齿鲸科(Kentriodontidae)这一已灭绝的海豚家族具有重要意义。肯特里欧齿鲸科被认为是现代齿鲸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过渡类群。其在中南太平洋的出现,暗示了在距今约1200万年前的中中新世(Middle Miocene),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可能比先前认为的更为广泛,这引发了关于古代迁徙路线的进一步探讨。中中新世时期,全球经历了显著的变暖事件,即“中中新世气候最适期”(Mid-Miocene Climatic Optimum),这一温暖且稳定的环境可能为秘鲁等中纬度及热带地区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盛的条件。
然而,奥库卡赫沙漠的化石遗址也面临着盗掘和非正规城市扩张等保护挑战。尽管自2022年起已有保护该古生物遗区的提议,但相关法律保护措施仍在评估中。有效的保护措施对于维护这一宝贵的化石遗产、支持长期的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也体现了对地球历史深刻智慧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