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猫咪分离焦虑:新研究揭示猫咪的社交纽带

编辑者: Екатерина 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猫是独立且孤傲的生物,这可能源于它们作为捕鼠者的历史。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正逐渐颠覆这一传统观念,表明猫咪与人类主人之间能够建立深厚的社交情感联系,这种联系也意味着它们在独处时可能经历分离焦虑。

猫咪分离焦虑症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状况,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家猫。研究估计,约有10%至20%的猫会出现与分离焦虑相关的行为,这不仅影响它们的心理健康,也可能扰乱家庭的和谐。一项突破性的研究借鉴了婴儿依恋理论,通过观察猫咪在短暂分离与重聚时的行为,揭示了猫咪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类似犬类和婴儿的依恋模式。大多数猫咪表现出安全的依恋,在主人返回时会寻求亲近并得到安抚。然而,部分猫咪则表现出不安全的依恋,可能伴随焦虑或回避行为,这表明猫与人的联系并非肤浅,而是结构性的。

早期研究,如2002年的分析,已记录了猫咪分离焦虑的常见模式,包括持续的喵喵叫、破坏性行为、不当排泄以及强迫性梳理。尽管犬类分离焦虑早已被广泛认识,但在猫咪身上识别和接受这一问题则花费了更长时间,部分原因在于对其独立性的误解。研究人员和主人常将猫咪的这些症状归咎于“不良行为”或“训练不当”。

进入2020年代,更扎实的数据涌现,证实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一项对223只猫的调查发现,有13.5%的猫表现出分离焦虑的迹象,常见的症状包括抓挠家具、过度叫喊和在猫砂盆外排泄。更严重的情况下,猫咪可能表现出冷漠和抑郁。研究还指出,独居、缺乏玩具以及与多位女性同住的猫咪似乎更容易焦虑,年轻主人(18-35岁)也与更高的发病率相关。总体而言,大约每十只家猫就有一只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主人通常通过猫咪在回家时表现出的过度热情、持续的喵喵叫或依偎行为来识别。

当焦虑变得严重时,症状会升级,包括长时间的喵叫、对物品的攻击性、随地大小便以及可能导致自残的焦躁不安。严重的情绪困扰还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冷漠或压力相关的身体疾病。

预防和治疗猫咪分离焦虑需要多方面的方法。建立可预测的日常作息、提供丰富的环境(包括玩具和猫抓板)以及避免突然离开至关重要。通过逐步脱敏,让猫咪逐渐适应短暂的离家,并逐渐延长分离时间,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对于已确诊的病例,可以使用合成信息素或兽医处方的药物来帮助管理焦虑,从而改善猫咪的生活质量。

猫咪分离焦虑症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猫并非全然孤立的动物,而是能够与人类建立深刻情感联系的社会性生物。科学研究已证实了它们对人类的依恋,并揭示了许多猫咪在独处时会承受的痛苦,同时也为改善它们的福祉提供了方向。

来源

  • 20 minutos

  • 20minutos.es

  • 20minutos.es

  • Rover.com

  • Tiendanimal.es

  • Cats.com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