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du coup”[dy ku] 在法语对话中频繁出现,已成为当代法语口语中的常见元素。
语言学家洛特菲·阿布达记录了其使用频率的增长。他在2022年的研究表明,其数量变化显著:1968年至1971年间仅出现5次,而自2010年以来则出现了141次。
由于其在法国的独特性,其他法语社区会使用它来识别说话者的地理来源。在魁北克,它能立即识别出一位来自法国的法语使用者。录音显示,67%的“du coup”使用者年龄在15-25岁之间,使其成为一种代际现象。
语言学家更喜欢用“语篇标记”来代替“口头禅”。朱莉·内沃解释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功能类似于“拐杖词”,可以“填补空白”。“Du coup”变成了一个元话语标记,经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
罗曼·雅各布森将其理论化为“交际功能”:即维持联系的词语。“Du coup”维持着对话的连接,构建着思维,并填补着沉默。
使用时间标记表明了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归属感。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表明,互动如何发展“面子”。“Du coup”是“仪式习语”的一部分,传达着自我形象。它有助于维护面子,并展示对对话规则的掌握。
该表达方式的根源在于法语单词“coup”[ku],意思是“打击”。这个词唤起了震惊和意想不到的事件。
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中,这种震惊的语义可能反映了一代人受到事件的“打击”。“Du coup”与不可预测性产生共鸣。 这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对于社会不确定性的感受。
这是否可以转化为“语言不安全感”?“Du coup”的功能是一种管理不可预测性的策略,即使在逻辑联系缺失的情况下,也能给人一种连续性的错觉。 这与中国社会强调稳定和秩序的传统观念形成对比,但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时的焦虑。
它具有漂浮不定的含义,但这种“空虚”是功能性的:它填充、构建和令人安心。它连接着被不连续性分割的语篇。
“Du coup”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禅。它是解构时代的镜子,是寻求联系的一代人的镜子。它表达了重新安排世界的需要。 这也反映了年轻人渴望表达自我,寻求社会联系的普遍心理。
总之,“du coup”可能是对意义消解的语言抵抗。它揭示了我们的人性:说话就是在不确定性中编织社会纽带。这是适应性创造力的一个症状。 这也体现了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通过语言和沟通来建立联系,寻求意义的共同需求。